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法治社会的道德原理(六)

  最后,简单介绍一下本卷内容结构。第一章讲执法的哲学基础,探讨权力运作的哲学依据。第二章讲执法者的思维方法,探讨执法人员必须具备的科学思维方式问题。第三章论独立监督,专门研究四维国家权力之监督权的独立问题,为第四章执法三艺奠定基础。第四章执法的艺术,分别探索了关于执法的三种基本德性理论。各章内容大部分都在互联网上陆续发表过,这里只是将其集中整理而已。
  总之,法治有道,法治也有德。本卷就是尝试论述法治之德在具体的执法过程中的重要表现。
  第五十六章 执法的哲学基础
  现代社会,任何执法(广义,下同)行为都需要一定的法理支持,需要现实的律法支持,需要全社会的公民支持,还需要科学哲学工具的支持。这是执法科学化和艺术化的内在要求。所以,本章内容将探讨执法的科学哲学依据问题。
  第一节 伟大的道学——一种古老的中国科学哲学的再发现
  假道学,是国人们对道学的最习俗的评价。但道学为什么存在假的?什么是真道学?还是道学就是假的(不可实践的)?这是少年时代就颇为疑惑的问题。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慢慢明白原来所谓假道学,就是讲道学是求真理的学问,而现实中真理往往是行不通的,所以,人们称求道者或者求真理的知识分子为道学伪君子。但是,道学果真是假的的么?误也、非也。可是道学文化在中国为什么从未走向独立的真正的主流文化中来?这和中国的大一统的封建政治有绝对的关系(绝非真正的儒学之过)。人们通常非议的所谓的暗道明儒术,实在是对道学的极大曲解。
  用现代科学哲学技术解读道学思想,我们可以发现、知道古代道学的“道”其实并不是隐秘的客观存在,而是与我不可分割的真实存在态。“道”法自然,所谓天不在,“道”亦不在;我不在,“道”也不在,这就是古代中国先哲认识的“天人合一”之“道”。用现代人的自然科学知识来看,“道”类似光的波粒二象性存在,散为“气”,聚为“器”,而且是一种“力”、“气”,具有能量。所谓的“德”,为“式”,也即“道”之必然形式。我们完全可以认为,“道”是“天象”之全息,无时无处不在,与人“身心”相通,是可以由意识直观以及感知的“无意识”、超意识之在。
  我们认为,道学的“道思”,或者“象思维”实际上是在人们运用之时需要耳无听,眼无视,不受一切非本质的感官以及外在的现象(历史、理想)的干扰,只使用自己的当时的大脑和身心进行纯粹的思维、感知——由非理性无意识达与理性意识的清晰直观。
  然而,历史上中国儒家文化使中国社会制度单一化、僵化,反自然、非人性,最终扼杀着中国主流文化的创造力,孔子罪莫大焉!而生生不息的道学在民间流传,成为中华文明不死的精神。若复兴中华文化,当是道学的再发现、回归。纳入儒家的《周易》必须走出儒家理论体系,回归道学范畴。这是人类精神走向整体、合一、和谐的根本出路,也是中西方思维交融、沟通的根本途径。从此我们可以构建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
  在这里,我们把《道德经》为主体的道家文化统称为道学,广义上还包括儒家《周易》和《中庸》等思想学说。以下同。
  一、存在之道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无,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我们认为,这里所谓的“非常道”本意并不是指“道,或无、有”的不具体性、特殊性,而是指其普遍性、不变性;所谓的“玄”就是精妙,真实、深刻而内在和谐的事物以及人的本质存在化,不是通常理解的玄虚,虚假、虚无缥缈;所谓的“玄思”应当恰是求道的必经之途而已。所以,《道德经》根本不是偏狭的世界观学说,也不是简单的自然主义,而正是一种人类高级思维的艺术,可以看作是西方科学哲学之父,且其可与《周易》互补,共同构成一种完整的关于人的存在本质或者说“人道”存在的科学哲学理论。(我们反对简单的进化论,通常以为现代人超越古代人,而且将这种思想泛化,是极大的误解。在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思维能力是在退化着,现代人的精神创造力已远远不如古代先哲。)
  (一)道学本体论
  1、世界的本体是“太一”。
  老子的《道德经》首先是对世界真实本体的科学认识,其文开篇就讲的是这个世界的本体问题。在老子看来,只有明确了世界的真实本体(大道、太一),才有对其的正确把握并与之契合。这是人类认识的大前提,也是我们一切社会实践成功的基本前提。中国学者胡孚琛认为,宇宙间万事万物据其“全息原理”皆开端于一;而且万物都是阴阳互补的统一体,遵循阴极生阳,阳极反阴的“太极原理”。道以其“生化原理”化生万物;万物以“中和原理”皆具备“道”的特征。“一”是佛陀的“心”(灵明性体、佛性),是柏拉图的“最高理念”,是宇宙的“绝对精神”,是易学的“太极”。【1】他的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应当说是把握住了《道德经》的精髓。
  2、“无”是世界的时间开始,是存在虚无化,时间性维度,本质存在,是太一之一面。形而上学和通常意义上的科学思维抛弃了无,只关注有。这是缺乏时间维度的知识,是不完整的。科学的基础维度不可或缺无,否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只能成为经验性的技术,就还没有完全走向理性的、成熟的科学之路。作为人,不认识无,就没有真正的自由可言。海德格尔深刻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后文再讲这个问题。
  3、“有”是世界的空间开始,存在存在化,空间性维度,人的表象世界存在,是太一的另一面。人们过于关注有,企图通过征服有而达到自由,以至于将人的本质也限定在有的世界。而人的真正本质却是无。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