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国人的进城梦

中国人的进城梦


廖盛芳


【关键词】进城;城市
【全文】
  正在制定过程中的城乡规划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人心中一直有一个希望,希望城乡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这样的希望在人们的心中潜藏已久。因为在城乡对比中,人们看到了太多、太强烈的反差。说起这种反差,不少人大概还能想起一个叫陈奂生的人。陈奂生虽出自高晓声的小说,却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著名人物”。陈奂生是“过惯苦日子”的人,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后,他的日子开始好起来,又相信会越来越好,所以他感到很满意,“满意透了”。小说《陈奂生上城》“记载”了他进城卖油绳买帽子的经过,开头是这样写的:“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但进城之后的感受却没有这么轻松。等卖完油绳之后,他先是发烧了,然后就遇上了曾“在陈奂生的生产队里蹲了两个月”的县委书记吴楚,被安排在县招待所住了一夜。这一夜让陈奂生颇不自在。陈奂生“细细打量这住的地方”,屋里的一切让他“吃了一惊”,他心里想“这哪儿是我该住的地方”。付账时,柜台处的大姑娘对他冷若冰霜,陈奂生出了“大价钱”,不曾讨得大姑娘欢喜,心里也有点忿忿然。有了这番经历,陈奂生算是碰到了“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就神气了”。从此以后,“陈奂生的身份显著提高了”,他“一直很神气”,做起事来也比以前“有劲得多了”。
  陈奂生是乡下人的典型代表,乡下人进城或多或少都有过类似陈奂生的遭遇。陈奂生的遭遇让我们看到了城乡间的隔膜。长期以来,乡下人和城里人几乎是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乡下人在物质和精神都相对匮乏的条件下过着缺乏保障的几十年难得一变的生活,相比之下,城里人的生活既轻松,又稳定,甚至有点奢华,而且不断“推陈出新”。两种生活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种反差加剧了城乡间的隔膜,使城里的景象超出许多乡下人的想象,成为乡下人“不曾经过的事情”。正因如此,陈奂生进城才能使他的身份“显著提高”,也因如此,许多乡下人都渴望进城。
  进城,这是乡土中国人早已有之的梦想,也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农村开展武装斗争时的梦想。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的是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条道路的终点就设在城市。老一辈革命家这样做并不是为了使自己过上更加安逸的生活,他们进城的目的是为了解放全中国,完成整个中国的现代化。最终,革命胜利了,一个新生的政权进入了城市。随着新生政权在城市扎根,不少乡下人的进城梦陆续得以实现,他们通过考试和顶编等途径,以国家主人的姿态在城里当上了干部或者工人。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岗位的增加,更多的人进了城;而原本是乡村的地方也涌现出了一些新的城市,从而使一些乡下人足不出户就变成了城里人。
  但中国并没有成为城市国家,从整个中国来说,能够进城的还只是少数人。在中国,有不少人连陈奂生这样的“身份”也没有,对于他们来说,城市只存在于想象里。而对于像陈奂生这样的人来说,城市则是异物,亲眼所见的异物。改革开放后逐步增多的进城农民工似乎离城市更近一些,但是,一系列难以跨越的门槛阻挡了他们的脚步,对于他们来说,城市依然是异物。所有这些人无疑都没有真正进城。不过,这还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在于,许多在人们眼里看似地地道道的城里人,他们其实也没有真正进城。


第 [1] [2] 页 共[3]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