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论劳动权利体系及其分析工具——兼论劳动权利的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联合国《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公约》,是在《世界人权宣言》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是该宣言的具体化、规范化。该公约第2、4、6、7、8、9、11条直接与劳动与社会保障权利以及相应的国家义务相关。这些劳动权利构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包括:就业权和与就业有关的权利(择业自由,获得就业指导和训练权),由就业派生的权利,辅助性权利,就业保障权,免受奴役和强迫劳动的权利,等。[4](P300-301)缔约国义务主要是采取一切必要的方法,保证这些权利的实现,即采取各种措施向所有期望获得职业的人提供职业,同时保护有职业的人免于失业。在上述宣言和公约的推动下,《欧洲社会宪章》、《非洲人权宪章》、《美洲人权公约》等区域性国际法和诸多国家的宪法均对劳动权利作出了比较详备的规定。
  除上述综合性的、普遍性的人权宣言和公约以外,作为处理国际劳动问题的专门机构,国际劳工组织制定了大量的劳工标准。而且,所有的国际劳工标准构成了比较全面、严谨的规范体系,为世界各个国家的劳动权利体系建设提供了国际法依据、知识性的指导和发展的方向。
  (二)我国国内法及其所确认的劳动权利
  我国关于劳动权利的立法集中于宪法劳动法等法律部门中,具体是由《宪法》、《劳动法》、《工会法》、《职业安全卫生法》等重要的法律和大量的法规甚至规章加以规定的。[5]
  《宪法》第42条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劳动法》第3条规定了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包括: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取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第7条规定:“劳动者有权参加和组织工会。工会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依法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第8条规定:“劳动者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民主管理或者就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这些规范是我国劳动权利的基本依据。在其它法律和有关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中,上述劳动权利得以具体规定。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