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高薪聘教授,青年学子路在何方?

  更为尴尬的是,高校争相高薪聘教授,堵截了一些拥有真才实学的青年博士或者硕士的就业之路。随着我国高级专门人才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才,纷纷走上择业就业之路,其中不乏有相当科研能力或者具备学术潜质又志愿去高校工作的优秀博士,但面对高校师资招聘动辄要引教授、进博导的严峻形势,这些应聘博士又如何轻松跨越这道门槛呢?又有什么招数改变这一近乎生硬僵化的既定现实呢?越来越多的博士无法进入专业对口的高校,只能老老实实承认这一现实,听天由命地流入到一些与所学专业相差甚远的高校或者中学,从头做起了。更何况现在的形势是,不少高校连非本校主流专业和学科也要教授,博士已不再是它们紧缺人才了。除非实力超强且所应聘高校政策开明或者动用其他资源,否则顺利进入的难度相当大。人的发展固然要循序渐进、逐步成长的,但人的发展又要讲究自身能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当这种资源因为外在的环境制约或者条件不充分而被动配置时,就是资源浪费或者错位,亦即通常所谓的“人才浪费”。在外在制度环境并非最优设计或者完全人为哄抬时,人才浪费现象越容易发生。试想,当高校在人才招聘时出现门槛设置相互攀比、你争我抢的门面装饰风气时,一个毫资历和职称的博士,怎可能轻易扭转这一势不可当的气候呢?
  当然,这也不能把全部责任都推到高校的人才引进政策上。毕竟很多高校现有人才已经趋向饱和,加之高校扩招强风已稍稍减弱,大量引进人才的高校总归是少数,这一客观存在的大环境,也加剧了当前应聘博士难以进入高校的现况。但动辄就要教授与博导的人才招聘政策与趋向盛行的人才引进风气,却多是人为操作的结果。高薪聘教授,本身体现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也使知识分子体验到了从事知识事业的尊严,但假如这种“跟风”式人才引进的自主权缺少了宏观调控与相关的制度配套,则容易使原本利好的行动在运作的过程中走样,甚至会蜕变为瑕疵多端的不正之风。不可否认,有些教授并非出于纯粹学术目的而选择流动,在高薪招聘面前,或许更看中“高薪”而非“招聘”。如果存在这样的物质色彩浓于学术色彩的功利思想,那么,完全有可能出现“哪里出钱多就到哪里去”的频繁跳槽动机与现象。这在本质上也是一种资源浪费,并且不只是人才浪费,也同时伴有物质支出及其他成本浪费。而这种更为严重的浪费,则是以堵截青年学子之路为代价的。不仅堵截了刚毕业的应聘学子之路,也同时变相堵截了在职青年学子的发展之路。因为引进的教授越多,在格外强调编制和指标的现实环境下,再从自己培养的本土人才中晋升一名高级职称,很可能就意味着指标落空,这对于正在追求上进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积极性的磋商,而能够在激烈竞争的夹逢出脱颖而出的,所占比例毕竟不会太高。


第 [1] [2] [3] 页 共[4]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