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高薪聘教授,青年学子路在何方?

高薪聘教授,青年学子路在何方?


李绍章


【关键词】人才引进;博士就业;青年学子;大学治理;学术环境
【全文】
  土生阿耿教育夜话系列网文:
     高薪聘教授,青年学子路在何方?
     ■土生阿耿(上海政法学院法律系)
  只要稍微浏览一些人才招聘信息,就会发现,高校师资引进越来越呈现出这样一种趋势:要教授者多,要刚毕业的硕士博士者少。许多刚毕业的应届博士很难顺利进入高校工作,能够去一家重点大学或者知名院校就更难了。而铺天盖地的硕士,想挤进高校更是要排长队苦苦等候,很多高校压根就不收硕士应聘简历,即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幸运挤进去了,也不可能对口发挥专业特长,而是从事一些非教学岗的其他工作。更为严峻的是,不少高校明确在聘用合同中规定任职期间不能转岗,或者要求多少年内不准进入教学一线,有的还禁止签约者攻读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违反者要缴纳数额不低的“违约金”。
  这种趋势仍在继续。一些层次较高的大学连一般教授都不要了,打出的招聘条件要么是科研水平国际领先,要么是在国内著名大学评聘的教授,要么是对科研成果发表的刊物级别和成果数量作出明确限定。当然,与之相应的,开出的薪水支付额度也是相当可观的,不少高校尽管没有公开聘用价格,而是采取“薪酬面议”的方式,但据业内知情人士透露,引进一名教授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有的还不只是一次支付,而是实行年薪制,只要在聘期,就会常年支付,“高薪养才”。
  客观地说,高校在制定人才引进战略和人事政策时,肯定要考虑院校学科建设、科研整体水平以及教学质量等有利于内涵发展的因素,尤其是对一些新组建的或者实力相对薄弱的院校来说,引进具有高级职称的教授,也是为了增强师资力量,优化梯队结构,提高高校竞争力,这本无可厚非。但所引进的这些高级人才,其学术水平、科研能力、教学质量是否与其享受的高薪待遇一定相匹配,则是决策者所要认真考量的。如果在实施引进政策时,由于信息不对称,或者搀杂诸如凑指标、搞评估、报项目、拉关系、争抢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等功利性因素,那么,就很容易让一些滥竽充数者混入,科研不过硬,或者教学不能与“教授”这一高级职称相吻合,这不仅与预期引进宗旨相背离,而且还有可能会触动现有人才秩序,适得其反。
  大学首先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怎样才能有益于人才培养,怎样才能产出高质量的毕业生,怎样才能保证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应该成为高校师资引进政策的首要价值取舍。这一定位,看似一种功利考虑,但这却是由高校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也是高校在知识社会与人才市场面前提高持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一切有悖于此的师资引进,都不能简单地定位于人才引进之上策。学生是高等教育的直接对象,但同时又是一所大学的主体,高等教育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提供优良的教育环境与优质的教育服务,学生的受教育权应优先得到保障。如果付出了高薪招聘师资的代价,却引不来“货真价实”的优秀师资,最终受损的还是支付了高昂学费的广大学生。


第 [1] [2] [3] 页 共[4]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