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犯罪类文化传播对社会影响若干问题探讨

  这是绝大部分人的做法,但也有一部分特定群体不是这样想和这样做的,笔者认为这部分人是受犯罪类文化负面影响最严重的,即:青少年和潜在犯罪人[5]。
  青少年处于一个生长的特殊阶段,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都很浅,自身的认知水平也不够成熟,同时,青少年在这一特殊的生理时期,其心理容易产生叛逆的个性,以及追求新奇事物。因而,青少年最易于受到犯罪类文化的影响。
  而潜在犯罪人,是下定决心要实施犯罪行为,他会忽略犯罪的代价及其产生的后果,此时的道德、法制观念将对他毫无束缚的作用,因而,潜在犯罪人将从犯罪类文化中,主动找寻其所想要的东西(即犯罪的手法,反侦查技术等)。
  (笔者也从考虑过犯罪类文化对激情犯罪的影响,其结果是:激情犯罪是因一时冲动导致实施的犯罪,犯罪类文化并不能控制其冲动的行为本身,虽然受到犯罪类文化影响过多的人可能会变得易于冲动,但这只是假设,我们不得而知。其次,犯罪类文化对犯罪人的影响是犯罪行为全过程的,不仅仅是犯罪手法和犯罪后的行为。也许犯罪人会在实施过程中回想起曾经接触过的犯罪类文化,知道攻击什么位置才是致命的;也许犯罪人实施犯罪以后会回想哪种处理尸体的方式是最为隐蔽的。但是此时,对犯罪类文化的影响的研究意义已经不大了,因为犯罪行为已经确确实实发生了,社会的损失已经造成了,唯一不同的是犯罪人的一些行为上的变化使得侦查难度的加大。因此,犯罪类文化对激情犯罪确实是有影响的,而这种影响是事后的影响,而笔者此文研究的侧重点在于以预防犯罪为目的来看待犯罪类文化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因而对激情犯罪只做简要表述。)
  (二)犯罪类文化与青少年犯罪
  有资料称:部分未成年人对当前社会媒体中和影视作品中的黑帮老大佩服得五体投地,甚至效仿其违法行为;95%的暴力型犯罪少年承认受影视作品影响而犯罪;影视文化作品中充斥着像“古惑仔”这样的暴力、色情内容,青少年对文化垃圾唾手可得;上海市少年管教所里据管教干警调查,几乎所有的少年都迷恋暴力、凶杀、恐怖或色情电影,不少人对香港拍摄的“古惑仔”系列暴力电影如数家珍,并模仿其中情节进行违法犯罪活动[6]。
  这些资料起码说明了犯罪类文化与青少年犯罪之间存在一定联系。犯罪的产生是多方面综合因素的结果,青少年犯罪也是如此。因而,以下的分析近是从犯罪类文化的角度来探讨其与青少年犯罪之间的联系。
  1. 认同
  没有哪个青少年会在第一次接触犯罪类文化时就认为犯罪行为是一种正当的行为,也许他会认为犯罪人很酷,很有胆量(做一些其他人不敢做的事情),但是事后惩罚的严厉性必将引起青少年的重视。犯罪学家萨瑟兰的理论认为:在存在有差异的社会组织的规范冲突的情况下,由于人们的不同交往而产生了行为上的差异,包括产生了犯罪行为。[7]简单地说,就是与罪犯交往者可能受其影响成为罪犯,进而一步讲就是接触犯罪行为可能导致犯罪行为。
  而犯罪类文化很大程度上为青少年提供了这样一个接触犯罪行为的平台。青少年能够远离罪犯,但怎么可能远离电视、小说这些东西呢?青少年在接触犯罪类文化,其本身就是在间接接触犯罪行为,根据萨瑟兰的理论,当青少年接触犯罪行为,在“出现频率、持续时间、优先性和强度”达到一定要求时,就会产生“赞成违法的观念”,而这必将是青少年犯罪的导火索。
  当我们观察青少年身边事物时,我们会发现犯罪类文化已充斥着这个社会,过于频繁地接触犯罪类文化从而达到“出现频率、持续时间、优先性和强度”的要求,致使产生青少年对犯罪行为的认同。有人将青少年的这种思想称其为“流氓英雄主义”,我认为这个称呼很恰当。青少年犯罪人往往思想当中有一种“江湖”情节,总觉得身在江湖,“义”字当头。而我们审视青少年犯罪人的成长历程时就会发现,这种观念的形成多多少少是因为深受犯罪类文化的影响。
  2. 模仿
  当人处于青少年时期,在行为上会具有模仿性。模仿行为好坏取决于其模仿对象的好坏。模仿其实是一种体验,青少年犯罪的模仿行为是体验犯罪的行为,而犯罪类文化很好地给青少年提供了“英雄”角色。最初的模仿可能只是表现在“胆子大”,因为“胆子大”与成年存在联系,而后发展成模仿其他行为,包括犯罪行为。我们可以看到,青少年犯罪85%以上以团伙为主要形式[8],这种组织团伙的行为方式,基本都是通过犯罪类文化中学得。正如电影《古惑仔》中,不仅有帮派的组建,帮规设立,同时还有许许多多他们“工作”时的场景,如:收取保护费、与其他帮派抢夺地盘,此外还有大量的抢劫、伤害,甚至故意杀人的情节在里面。青少年犯罪人除了模仿了犯罪团伙的组织结构,还模仿犯罪行为、模仿犯罪亚文化(绰号、纹身、暗语等)、模仿外表装束。
  从这些青少年犯罪人的表现可以看出,犯罪类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指导”意义有多么强。而且犯罪类文化传播地不断扩大,特别是如《古惑仔》这类“优秀”的犯罪类作品的层出不穷。《古惑仔》中主人公的英勇、潇洒,再加之“办事能力出众”等特点,正好迎合了青少年叛逆心理,从而在社会中不断出现冒牌的“古惑仔”,但这些冒牌货干起坏事来可不冒牌。依我个人观点,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的急剧升高,《古惑仔》这部片子有很大的责任,当然,其它犯罪类文化也逃不了干系。
  3.自我争辩
  当犯罪人在实施犯罪后,因良心发现有所悔悟,而萌生罪责感,出现心里冲突。特别是初犯,内心体验尤为深刻。[9]青少年犯罪人也基本如此,但其罪责感的产生和消除不同于一般犯罪人。
  青少年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是基于他们对犯罪行为的模仿,本质上不同于普通犯罪人。普通犯罪人犯罪以后,他内心将始终关注的是犯罪行为本身的体会、犯罪所得以及可能受到的刑罚。因而他们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斗争,试图说服自己,而这个过程最终,能够使他们认识到行为的错误性(但不一定会采取补救的措施),从而产生罪责感。而青少年犯罪人实施其犯罪行为后,其更多的关注焦点在于他们犯罪行为本身(即模仿行为的成功)。通常,青少年犯罪人往往会否认其行为所造成的危害,他们会把流氓行径看作是顽皮,偷盗车辆被解释为暂时借用,而打架斗殴则被认为是显示自己的正义感等等[10]。同时,青少年犯罪人还会把自己犯罪的原因归结于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客观原因,而忽略自身的主观因素。因而,青少年犯罪人,在犯罪后所产生的罪责感相对较弱,这不利于青少年犯罪人自我反省。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