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四:非法占用数量和毁坏程度是选择关系还是并列关系
对“非法占用农用地,改变被占用土地用途,数量较大”与“造成大量耕地、林地等农用地毁坏”是何种关系,存在三种观点。观点一,认为构成本罪不需要占用大量农用地与毁坏大量农用地两个条件同时具备,只具备其一即可构成本罪[4]。因为非法占用耕地的行为,如建房、修窑等,不一定都造成耕地毁损,所以非法占用耕地数量则成为衡量是否构成犯罪的重要标识。但是本条并无明确表示必须同时具备两种结果,那么,实践中具备任意一种结果,皆可构成本罪。[5]观点二,认为只要非法占用耕地数量较大,就应以犯罪论处,而不应以“造成耕地大量毁坏”作为构成犯罪的条件。[6]观点三,认为两个条件需同时具备,两个要件缺一不可。两者应该是并列关系而非选择关系,“数量较大”是量化结果,而“造成农用地大量毁坏”是状态结果。量化结果必须达到状态结果后才能构成本罪。也就是说,我们应把一般的结果同
刑法上的危害结果区别开来。因为具备了该量化结果,不一定对农用地进行破坏,相反可能会善待而不改变其用途,不破坏种植条件;或者改变用途而不造成农用地大量毁坏,此时改变的可能是土地权属等法律关系,而对农用地本身并一定不利,所以
刑法此时不宜介入。[7]
笔者认为,观点一将二者界定为选择关系,显然过于宽泛,也不符合法律规定。观点二以“非法占用数量较大”作为罪与非罪的分水岭,也是断章取义。这是因为,从本罪保护的主要客体是土地资源的环境保护,非法占用农用地,只要没有造成农用地毁坏的,可以采用经济、行政等手段予以解决,就没有必要采取刑事制裁手段。事实上,此时只是侵犯了农用地的使用权能。质言之,本罪必然会侵犯农用地的使用权,但农用地使用权被侵犯不一定就构成本罪。恰如观点三所言,“量化结果必须达到状态结果后才能构成本罪。”这是罪刑法定原则在本罪中的体现和运用。因此,观点三是可取的。
问题五:本罪是实害犯还是危险犯
有学者认为,农用地毁坏的结果在短期内往往难以认定,通常需要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才会显现。因而,对本罪行为结果的认定,不应当以实际产生的具体结果来判断,而是要综合非法占用耕地改作他用的状况和数量来判断,实际造成耕地毁坏的,无疑构成本罪;足以造成耕地大量毁坏的,也应以本罪论处。[8]这似乎就意味着本罪既是实害犯又是危险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