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案例和传闻,充分暴露了现代化设备和财产管理体系的缺陷,任何偶然之机,存款都可能被盗。不能侦破的它类案,知多少?所以,实施财产认证,选择的突破口就是货币的改革与掌控。
第二节 常用货币特点
1、体积小重量轻。纸币的数值是人的主观规定,不以面积大小或材质优劣为依据。设计时,以方便使用为前提,面值过大或过小,都会给人带来不便,这是纸币的面额无亿元或无厘、毫的原因。
2、替代性。货币是财产的符号,决定了货币的万能性。无论何币都是财产,不同之币可交换同种商品,同种币可交换不同商品。掌握着国家发行的货币,等于掌握着国家认证的财产。拥有货币,等于拥有一个“百货商店”。
3、反复使用性。任何货币,都不会只用一次,就完成“使命”,只要损坏程度不大,便可反复使用,直至彻底损坏。使用的次数、新旧程度与货币表示的价值无关。而其它财产的价值与使用价值,都与新旧程度有关,这是货币与其它财产的显著区别。
4、通用性。在一个国度,货币是通用的。同一种币、或同一张币,任何人都可使用,只要是合法发行、形体完整,就无人拒收。
由于货币的通用性,致使其来源与去向难以查明。如某张币,无法确定过去曾被谁使用,现在正被谁掌握,将来又被谁使用。某一货币,也不能永远为某人所有,而是朝三暮四。政治、经济学家,也不希望人死抱货币,永不松手。之所以发明货币,就是要它充当交换的媒介,方便千家万户。货币的本质就是流通,不流通,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5、制作材料的廉价性。制作纸币的主要原料是植物,它来源广泛,价格低廉。植物能自然生长,也可人工培植,循环生产,永不枯竭。
6、不可再生性。一枚金币,不管碎成几块,其价值不会损失殆尽,只需重铸的工本费。而纸币严重破损、或不能辨认时,就彻底丧失价值。货币是财产的符号,获得者须为它付出等量的劳动或等价值的其它财产,一旦损坏、丢失,就会丧失劳动成果。
7、易损性。纸币怕潮、怕火、易磨损、易腐蚀、易被鼠咬,难以久存。
8、用途单一性。金银属贵重物资,用途广泛,可做工艺品,或其它产品的原料。用金银制作的货币,能被人改造,改造后的价值可能会升高。星星点点的金银,也有价值,因而金银币常被人切削。纸属于一般性物资,应用范围很小,用纸制作的货币,只能充当交换媒介,不能改造成其它物品,否则,改造后的价值会很小,为此付出的代价却很大。况且,国家也不允许把货币挪作它用或故意毁坏。
9、型制性。所有的货币,都是模式化的东西,即形状、材料、图案、数额一致。为了安全,其图案异常复杂,并有多种防伪手段。无专用工具和一定技术,难以仿造。
每款币的数额都是国家“钦定”,任何人都不能删改。除国家发行的货币、国库券外,任何具有交换功能的票证,都不能在全国通用。
货币的设计、印刷、发行权,归国家所有。
第三节 某些人的畸形欲望
货币的神奇性,曾使许多人感叹:钱像“老婆”,需要时离不开,不需要时也离不开。钱是“娇儿”,俊要养着,丑也不能扔了。钱是“神仙”,多应敬着,少也应供着。
因货币是“压缩”财产,是“万能”之物,致使一些人迷失了本性,疯狂地追求。还有人忘记了货币只是财产的符号,把其奉为“圣物”,创造的产品不以为是财产,或不以为是贵重财产,得到的货币才以为是财产,才以为是贵重财产。在创造产品时,并未把能力发挥到极限,相反,为得几张钞票,却能“肝脑涂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得钱后,宁可忍饥挨冻,也舍不得花,如有人想分其一点,还不如挖他的心。作者曾作过观察,那些变态者,其行为与正常人是不一样的,往外掏钱的动作缓慢,极不情愿,往兜里装钱却很快;不管谁的钱,只要被瞧见,眼睛睁圆,瞳孔扩大,异常兴奋。见钱眼开,即由此而来。
第四节 货币优点引发的问题
从预防犯罪的角度看,货币的缺点,不会使人非常惧怕,其优点反使人胆战心惊。各类案的发生,多因货币的优点所至,无那些优点,就不会发生许多骇人听闻的案件。犯罪分子最喜欢货币,多数侵犯活动都以货币为目标。货币便于盗窃、便于隐蔽、便于储存、便于使用。
当发生绑架案时,多是索要多少钱,而不是索要多少物品。绑架者会选择钱较多者作为作案对象,一贫如洗的家庭不会遭绑架。索要数额高达几十万元,甚至几百万元。
银行是金融机构,因而大抢劫案多发生在银行,抢劫一旦得逞,犯罪分子就会得到大量财产。相反,一堆钢材,即使露天存放,也不会遭抢。较多的钢材质量很大不利于搬运,体积很大不便于隐蔽,较少的钢材价值很低,不具吸引力。
赌博,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用钱进行,赌大米的非常罕见。玩钱玩钱,非钱不玩。
行贿,也多用货币,行贿者便于行贿,便于隐蔽行贿活动。在人群中,难以感知谁带着巨款正准备行贿。受贿者便于接受、隐藏、使用。贪官污吏千万个,不知其受贿多少钱。如用其它物品行贿,可能因不需要,而给受贿者带来不便,或带来不悦,落个“不明事理”的名声,或容易暴露受贿行为。
由于制作纸币的原料低廉,导致了制造、销售、使用假币案的发生。
无论家中还是旅途,货币经常不翼而飞。大量货币被盗,几年、十几年甚至一辈子的劳动果实,轻易转归他人,在公共场所,常有掏钱包的案件发生,掏一万元也轻而易举。
货币的通用特性,使其具有不认“爹妈”的野性,千辛万苦的“养育”了它,却不认的“主人”,一旦溜走,就成了野种,与他人“私奔”。经常认贼作“父”,让仇者快,亲者痛,这正是货币最卑劣的品性。
当使用盗窃的货币交易时,无法分辨它是否为赃物,保证能顺利进行。
人为方便发明了货币,但这项“专利”,却被犯罪分子盗用。人们喜欢货币,犯罪分子也喜欢,人们方便,他们更方便,优点反成缺点。
第五节 货币缺点引发的问题
某老者,一生省吃俭用,积存了一笔钱。这笔钱,放在哪里也不放心,忽然灵机一动,把它藏在了闲置多年的柴灶里,自忖盗贼不会把手伸到这个黑窟窿。确实如老者预料的那样,很长一段时间,钱都安然无恙。正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福祸。某天老者常用的气灶发生了故障,不得不用那旧柴灶。因年老糊涂,竟忘了放在灶堂里的钱,一把火把存款送上了天。直至有一天需用钱,这才想起了灶堂里存放的巨款,但哪还有踪影,气的老者几乎走上绝路,悔恨的程度,不亚于被他人侵犯。这不是烧的一团纸,是身上衣,是盘中餐,即是心,又是肝,是“鸡屁股银行”的存款。这笔财产,不曾被犯罪分子夺取,却毁于自己之手,着实可惜、可怜、可叹。
由于货币是微缩的财产,因而易于隐藏,很小的地方就能存放大量货币。易于隐藏,便易于丢失。体积很小,质地柔软,又易于损毁,损毁后便是废品一堆。存放不当能被虫咬、受潮后又会霉烂。有人竟把钱与废品一起卖给回收站,回收人员也未必能发现它,这笔款连同废品一起成了再生料。虽无人侵犯其财产,但还是受到了巨大的损失。许多人,都有损毁、丢失货币的经历,并因此而烦恼。还有人由于精神原因,把大量货币销毁、抛弃,使巨额财产损失殆尽,或随风而去。
有些货币,还未在市场上流通,直接流入到权力者的腰包,并囤积。有些人究竟存有多少货币,难以查清。国家虽发行货币量巨大,但却未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样一来,国家被迫继续印制、发行,越印越多,越多越易被侵吞,造成恶性循环。物价的不断上涨,一些单位、人员得不到扶持、救济,与此不无关系。
第六节 货币改革
既然货币优、缺点皆为惹祸根苗,改革货币,就势在必行。
一辆奥迪车,四环是它的标志,牌照是它的身份证,这些东西一旦丢失或损毁,奥迪车还在,可以给它更换一个新符号,换一副新牌照,或让它无符号,它也照样跑得快。货币是劳动价值的符号,由于粗心大意,将其损毁、丢失,便会使辛勤的劳动付之东流,由于他人的夺取,大量的劳动成果顷刻易主。因货币是财产和符号捆绑在一起的东西,抢走了符号,就等于抢走了财产,易被“一锅端”。这显然是货币不科学的一面,显然是社会管理不合理的一面,显然是人类自己给自己出的难题。能否使财产也像汽车那样,具有身体与符号可分割的特性,财产是财产,符号是符号,符号一旦丢失,也能补个新符号?捡到符号的人,不能发挥任何作用?防止“一锅端”的事件发生。这是非常复杂、重要的问题,不仅涉及货币的改革,还涉及财务管理体系的改革。
货币是财产的标志,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是财政活动的重要内容,是交易的工具。现实无法取消货币,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内,也不可能取消货币,只要人类还有交易活动,货币就不会退出历史舞台。绝不能回到以物易物的老路上去,使社会倒退。但货币不能一成不变,表现、使用的方法应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自出现货币以来,它的形态、制作方法、原材料几经变革,但使用的方式,却始终未变,这显然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必然会导致这样的局面发生: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无论秘密还是公开的场所,无论合法还是非法活动,都能使用货币!
货币由简单到复杂,又由复杂到简单,由宏观、松散型控制,到微观、严密控制,是货币发展的必然趋势。严密控制货币,改革落后的使用方式,是时代的要求,是控制犯罪的重要手段。
第七节 财产认证体系中的支票
交易活动,一般模式是购物方付出货币,收到物品和证明交易的发票,销售方收到货币,并制作证明交易的发票和存根。如把货币比作“小姐”,那么发票就是“丫鬟”。应改革这种交易模式,把“小姐”和“丫鬟”的职责融于一体。
财产认证的出发点,在于改变过去的交易方式,把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变为可以直接交货,不能直接付款,即由国家进行转账。既转账,就需支票,因此,应为财务管理新体系设计新型的专用支票。
所谓新型支票,就是把诸多票证的特点融于一体,既是发票,又是支票,又是纳税、罚款的收据,又是国家采集的财产增减信息,又是财产认证证书。
发生交易活动,采取发票倒开的手段,即由付款者负责出具发票。付出多少钱,就填写多大数额,认证机构依据发票上的数额减少、转移货币。它是付款的证据,谁也不会给对方多开一些,谁会拿自己的财产开玩笑?它又是收款的凭据,认证机构依支票上的数额为收款者增加货币,谁也不能少开一些,销售者绝不同意,谁愿放弃应得之利?应得多少,就要求对方开多少,互相牵制。即使双方一致认为可多可少,或粗心大意搞错数额,认证机构也不允许,并及时制止或纠正,只有合情合理时才允许成交。使发票的填写,由简单、随心所欲意、可为虚假事件作证,变为严肃、科学、规范,必须为真实事件作证,有效防止乱开发票的事件发生。
第八节 支票的特点
1、方向性。当发生财产增减活动时,财产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可以把这种变化,看作是财产运动的方向。如是货币的流通,运行方向瞬间即失,难以标示。支票则不同,它一旦进入使用程序,有关部门就为它建立了档案,增减双方姓什名谁,都会一一纪录在案,从而标记了财产运动的方向,发生案件,可查考、可追踪。使用支票,对于违纪人员,小辫子始终被认证机构揪着,对于犯罪分子,狐狸的尾巴无法隐蔽。小小一张支票,就像一条绳索,拴住了两个蚂蚱,跑不了你,也蹦不了他。
2、迟滞性。货币有瞬间即失的特性,无论谁的货币,已经“脱手”,就会远走高飞。这种特点,还表现在交易过程中,一旦付款,即宣告财产增减活动结束。支票开始使用,有时是交易活动阶段性的结束,而不是彻底的结束。当交易双方已经分手几分钟、几小时,乃至几天后,财产的增减才开始或刚结束。
3、额度的随意性。货币的额度是既定,已经生成,就不可更改。一张支票的额度,是未定,其大小无限,根据需要,临时填写。
4、便储性。额度的随意性决定了它的便储性,很小的容器就能容纳大量支票。
5、便携性。额度的随意性和安全性还决定了它的便携性。外出旅游、购物、探亲访友等活动,不必携带大量现金,只需携带一叠支票。甚至一次远距离的巨额交易,只需一张支票。
6、一次性。货币被盗后,可用其购买物品,而后这些货币再次被盗,再次使用,使价值的对称性遭到了破坏。支票一经使用,便完成了交换的使命,无再次使用的功能。因而发生效力的支票,除当事人外,谁也不能收留,谁也不愿收留。
7、专用性。支票具有个性化,已经签发,它就只为某人服务,而不是为所有的人服务。只能在指定的地域、时间内使用,而不能在任意的时间、地域使用。
8、链结性。使用货币交易,无需第三者协助,也不需签署任何协议,只需增减双方参与,就能完成,具有随意性,而这会导致财产增减活动秘密进行。支票需要第三者的协助,需要伺服的机构,形成了增减者和协助者之间的必然链接。使用支票,在初始阶段不是货币与商品的互换,而是给对方打的一个“临时欠条”,付出和收到的是一种诚信,只有负责转账者转账完毕,才等于付了款。而这种信用,需强有力的保障,销售方才同意预先付货,而使交易顺利完成,否则,便不敢预先付货,交易难以进行。负责转账的机构,以国家权力为支撑,以严谨的程序为规则,既是证人,又是监督人、又是担保人,保证增方增加财产,把心放宽,迫使减方减少财产,无法耍赖。财产认证,恰恰就是三方参与的机制,也可以说财产认证的构思,受到了支票和转账方式的启发。第三方的参与,第三方的监督与担保,财产增减活动不能私自、非法进行,是使用支票导致的结果,这正是财产认证努力追求的效果。转账的方法、支票的全面应用,就是实施财产认证的标志,就是财产认证的实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