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论财产增减全息认证(三)

论财产增减全息认证(三)


蔡振芳


【全文】
  第三章 信息在预防侵财犯罪中的应用
  第一节 财产增减信息概念
  财产增减信息,是指实施或观察某次财产增减活动者,在脑中形成的印象总和,及其某些印象在某些载体上的再现。
  人体与任何事物碰撞,脑中都能产生信息。财产增减是人为的事物,是实施者或旁观者最直接的碰撞,必有反映财产增减事件的信息产生。单位、个人拥有多少、何种财产,增减者的名称,增减的数量、种类、价格、时间、地址等,反映这些内容的印象,都是财产增减信息。
  按信息的概念,信息是瞬间产生的印象之和,不是间断后或较长时间内产生的印象总和。那么财产增减信息也应符合这样的条件。财产增减活动有时很快完成,有时很长时间才能完成,但下决心增减的只是一刹那。财产增减信息,有时极易形成,有时很难形成。难以形成,绝对不是时间上的障碍,而是取决于交易对象寻求的难度和双方的诚意。只要找到交易对象,且双方意向一致,交易就能迅速结束,财产增减信息瞬间就能形成,并非天长地久。
  财产和财产增减信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物质财产,有一定的形状、颜色、性能、质量。财产因使用、时间久等原因,而变的破旧或彻底消失。财产增减信息,是人创造、使用、交换财产时在脑中形成的印象,这些印象即无形状,又无质量,它只反映财产增减活动,除此之外,无任何用途。财产增减信息固化后,不会因反复使用、时间的延续而改变,可长久保存。
  历史,总是朝前发展,某一事件发生后,不会在重演,纵有天大的本事,也无法再次亲历事件发生的全过程。欲感知曾发生的事件,只有依靠大脑(或使用机械手段)形成的信息。财产增减也是客观事物,也会遵循客观规律,欲感知曾发生的财产增减活动,只有依靠财产增减信息。国家采集财产增减信息的目的,就是为知晓曾经发生的财产增减事件,否则,就失去了采集财产增减信息的意义。
  事物有时过境迁的规律,人脑有易丢印象的特点。即使记忆力极强者,一生中形成的印象,也不可能全部、长久保存,丢失几个,在所难免。一个商人的销售活动,不能全部记忆,只有特殊的事件才能牢记,如算错了账,或收到一叠假币,这些印象会刻骨铭心,终生保存。但多数印象,会随时间的延续而消失。为牢固记忆某次财产增减,需将那些印象物化,形成某种文件性的东西。这些文件按常规制作、保存的过程,通常就是人的记账活动。记账的目的,是为解析过去,控制现在,筹划未来。
  按财产认证的理念,记账活动,应是财产增减信息的采集与储存。每一购销者、都是生产财产增减信息的专业人员。所有的会计,都是采集、储存财产增减信息的专职人员。购销过程,同时是实施财产增减者大脑中产生印象的过程,即一次财产增减信息的形成。记账过程,又是购销者头脑中的有关印象,在账本上储存、再现的过程,即二次财产增减信息的形成。所有的记账单据,都是财产增减信息的载体。所有的账簿,都是财产增减信息库,它能详细反映财产变更情况。
  一次财产增减信息,是实施财产增减者的印象,采集者的范围较小,但都有必然性。二次财产增减信息,是印象的外露,是一次财产增减信息的物化,采集者则具有不确定性,每人都可成为采集者,但都有偶然性。
  公财,属国家或团体所有,它的增减,不是全体人员参与,而是由某些或某个人代理,无代理人的具体操作,就无法完成增减。代理人是否大公无私,需考证。公共的一草一木,都应记载清楚,以利于分配、使用,防止浪费、贪污、盗窃、哄抢。因此,负责公财增减者脑中产生的印象,须在某些载体(口头叙说、文字报告、发票及其它凭证)上再现,形成二次性信息,以为考证依据。因是国家要求(必须遵循的财务制度和会计规则),储存的内容、形式、程序比较规范。对于单位来说,增减活动合理与否,数量准确与否至关重要,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会计马虎的工作作风、或业务水平较低,代理人的故意或某些不良意图的干扰等),增减活动往往不合理,数量往往不准确。因而有些单位储存的财产增减信息,是残缺不全或虚假的二次信息,与代理人头脑中形成的一次信息存在很大差异。
  私财,属个人所有,它的增减,通常由个人完成,不必他人代理,并有很大的自主性。多数人认为自家财及其增减活动属于私事,无需他人考证,很多人反对或拒绝他人考证。国家也未建立考证机制,因而很难考证。因财产增减活动而伴生的信息,多数储存在增减者脑中,在账本或其它载体上储存的人很少。许多家庭,根本不设账本,他人和国家,很少或很难掌握家庭财产增减信息。又因储存活动也是公民的自主和自由动作,账本不规范,信息不全面。人可“胡乱”记载,可使用不为他人所知的代号,或选择某一个侧重面。一些家庭,记的是“流水账”。记账活动,时有时无,记账内容,时粗时细,因而不能连续、真实、全面地反映私财增减状况。对于公民来说,只重视增减活动是否合理,只企图获最大收益,除此之外统统不重要。人只需大概知晓自己拥有几多草、几多木,准确的数字并无必要。反正财产不会自己增加,反正自家财产可自由处置,反正财产不会跑到别人家去,反正属于自己的财产不与他人均分,准确与否,不会引起贫富巨变。因此,许多私财增减信息,不在大脑以外物化,即形成的一次信息较多,形成的二次信息较少。致使许多财产增减信息,成为私有之物,并被增减者严密封锁在大脑之中,或因时间的久远而遗忘,切断了信息传播的途径。
  实施财产认证,国家对所有的财产增减活动都要进行考证。公私财产增减信息,必须全部收归国有,必须储存在脑外的载体上,形成二次性信息,以便于考证。因是国家的要求,信息必须准确,账本必须统一。  
  第二节 财产增减信息的规范
  财产认证,需要采集财产增减信息,但不是所有的信息全部采集。财产增减过程中产生的其它信息,重复性信息,无关紧要的信息,辅助活动所产生的信息,与增减活动无关的任何信息,都不是采集内容。财产认证中的所谓全息,是人为的规定信息采集的种类和范围,与财产增减过程中产生的全部信息不是同义语。
  财产增减前,会形成一些相关信息,如预测和计划性等信息。它们虽与财产增减有密切联系,但与实质性的财产增减而产生的信息,不是同一类型。尽管有些数据可能与交易数据相近或相同,(预测价格或种类与成交价格或种类相同,甚至预先选择的交易对象与实际成交对象也相同),但必竟是不同阶段产生的印象,它们和财产增减信息既有相同之时,也有不同之处。有些活动,只是交易的预备,是为交易成功而做的铺垫。有些印象,只是一些模拟活动而产生,不是双方互动的结果,是“单相思”的产物,增减对象不曾知晓,也不认可。财产认证,需要交易者和认证机构三方互动而产生的信息,需要反映财产增减事件的真实而精炼的信息,不需要那些“水货”。
  财产增减过程中,会形成许多与财产增减活动无关的信息。交易者进入预定场所,就会置身纷乱的场景之中:琳琅满目的商品,服装各异的人员,车水马龙的热闹场面,此起彼伏的叫卖,其他人的讨价还价,一些人的吵闹,甚至还夹杂着某些动物的嚎叫。所有这些,都能给财产增减者留下印象,但它们都不是财产增减信息,而是“节外生枝”的产物。
  某次财产增减,会产生许多印象。例如参加一次拍卖会,购物者为获成功,会有数次的报价机会,自己每次的出价,他人的竟价,过激的情绪,施展一些手段等,这些活动所产生的印象,都不可能作为记账的数据或辅助文字,它们不能反映真实的交易活动,无法证明交易已经成功。只有锤音落定的刹那间而形成的反映交易完毕的信息,才是财产增减信息。这些信息精炼后,才能作为记账的依据。其他印象,只能作为下脚料而被抛弃,只能作为惊心动魄或引以自豪的回忆。
  财产增减完成后,会形成一些不规范或类似信息。如“某人买了彩电”,这样的信息不是财产增减信息,它只是“购物”事件的信息,只知道增加了彩电,但不知减少多少钱。“有人用两千元钱买了彩电”,这样的信息,可以算作财产增减信息,但属于小道性质,是非正规信息,虽知减少了多少钱,但不知谁是增加者,因而不是记账用的信息。又因它一般只是语音的展现,很难储存,故此无利用价值。某某买彩电后,持有销售方的发票,发票记载了交易活动的相关内容,这张发票是较规范性的信息。但它也只是常规记账信息,或证明权力与义务所需信息,不是财产认证的信息。财产认证需要的信息,更加规范,即不但有交易双方参与的标志,还需有认证机构参与的标志,即由哪些认证机构转账并确认。
  有些碰撞活动,是某人的自由动作,是一次信息的形成,可形成一个印象,也可形成一串印象。有些碰撞活动,是科学研究,或是某些组织的委派,要求形成较多的印象,越多越好。财产认证,是国家对财产增减活动进行的审查和记载,采集的是二次信息。为准确反映某次财产增减活动,必须规定印象物化的范围,即对一次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形成较多的印象,必须裁剪,例如交易者的健康程度、衣着、肤色、普通财产的豪克、货币的毫厘、交易时间的分秒、交易活动是否顺利、货、款清点了几遍等等,这些东西,不必反映在账本上,它们对考证财产增减活动起不到关键性作用。形成较少的印象,必须补充完整,例如财产增减信息中不能缺少交易者的姓名、地址等,否则无法确定财产的来源与去向,使考证工作难以进行。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