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论财产增减全息认证(二)

  8、信息的扩散性
  信息的扩散性,由人脑或器材的机能所决定。每一信息的扩散,都是大脑或器材复制的过程。扩散的信息都是“赝品”,而不是将某一信息进行了无数次“分身”。由于信息可复制,所以信息能无限扩散。
  信息的位移不是信息的扩散,一张储存了某一信息的磁盘,如无人观看,即使经亿万人之手,也不是扩散。只要一人观看,就是扩散。
  信息交流与实物的交流有着本质的区别,实物交流,一方所得正是另一方所失。一个苹果被某人吃掉,其他人就失去了吃的机会。而信息的交流,一方得到了新信息,而另一方并无所失。一则信息一个人可拥有,几个人乃至全世界的人都可拥有。
  信息的扩散与物体的扩散不同,信息可无限扩散,扩散多大范围都不影响本身的性质。物体却无这种特性,扩散的结果只能是支离破碎,面目全非,以至于本身的性质被破坏而失去使用价值,况且扩散也是有限扩散,不可能无限。
  9、信息具有恒定性
  信息和物质,都能使用,但使用后的结果不同。物质使用后,会逐渐磨损、减少,致使其性能降低,形状越来越旧,直至消耗殆尽,而不会越用越新、越多。信息可延绵千古,供子孙万代享用。秦始皇焚书坑儒,赤壁大战等历史事件,祖祖辈辈都不会忘记;“勾股定理”、“万有引力定律”将永远被人类掌握着,这都应归功于信息能延续和继承的特性。
  信息的形成,就像一张照片,一旦冲洗完毕,就被“定格”,无论在人脑还是自然界中存在,都不易改变。如儿时嬉戏或亲身经历的某一事件,其印象总也不会改变。又如报纸刊登的广告,无论何人、何时、何地看到,表示的内容都一样,这是印象已被固化的缘故。
  第一次与情人约会,与领导见面等,都会尽量表现自己,就是企图给人留下好印象。乔装打扮,精心准备,拟定谈话内容等,都是传递信息前的预备过程。如首次就留下坏印象,日后欲将其改变,会很难,这便是所谓的“印象观点”。
  10、信息具有不确定性的消除
  许多人都用电话,它是怎样完成通话的呢?通话者无固定时间,接听者不可能把听筒一直放在耳边,那样既费时又费力,或听了几天也无一人通话,刚放下听筒又有人打了过来,但你已远离而去,这样的电话显然不实用。于是人们给电话安上了电铃,电铃的主要作用是消除不确定性。当无电话时,不必专门守候,可从事其它工作,当有人打电话时,就会响起震耳的铃声,听到铃声立即接听。
  人采集各类信息,皆为消除不确定性,从而做出作为或不作为的抉择。不为消除不确定性,无人挖空心思采集信息,信息也就分文不值。不确定性的消除,是信息的灵魂。
  11、信息具有财产的性质
  价值和使用价值,是财产的重要标志。信息也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因而也是财产。几乎所有的信息都有用途,甲无用,乙有用,不会谁也无用。即使是强行灌输在他人脑中的信息,也是实施灌输者的“用途”。信息可购买,可出售,也可作为礼品赠人。
  信息不但是财产,有时是非常贵重的财产。世上有无价之宝,有些信息同样无法用价格来衡量。美军捉拿萨达姆,开出了三千万美元的高价,谁能提供此信息,将因此发大财。
  有人断言:21世纪最大的财富是信息,最大的投资是网络建设工程,最赚钱的行业是信息设备制造业和信息传递业。甚至有人说已到“指尖经济”时代,敲敲键盘,拨个电话,财富就会滚滚而来。许多小学生都拥有一部手机,时不时地通一次话或发送一则短信。人的日常消费,用于信息的投资正在逐年递增,有些人每年的信息传递费用,高达几万元乃至十几万元,远远超过了其它生活费用。
  12、信息与事物的关系
  事物与信息,有彼此关联的一面,也有彼此孤立的一面。
  事物与信息的关系,是竿与影的关系,立竿见影。竿非影,影非竿,有竿不一定有影,有影必定有竿。事物存在是信息产生的前提,大脑的反映机制是信息产生的条件,信息是大脑反映的结果。
  事物可以独立存在,不必反应它的信息陪伴,不管人能不能感觉它,都会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反映事物的信息可能随时产生、随时消失,但事物却不因信息的存亡而存亡。世间不知有多少事物等待人去感觉,如不能感觉,它们还会默默无闻的存在若干年。由于事物的客观存在性,因而它不会飞到人脑里去,它只能在人脑以外存亡。
  信息是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是头脑中的印象。人去感觉事物,就有印象,不去感觉,就无印象。一些名胜古迹,不知在多少游客脑中形成印象,但它们不因人反复观赏、拍照而受损,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所以,信息不是事物的“脏腑”或“肢体”,它不会被事物所束缚。由于它的主观性,它随时可以在大脑中产生,并能在大脑以外再现。信息虽以事物存在为产生的前提,但它不能与所反映的事物同生共死,有些事物诞生了,反映它的信息却不知何年何月产生;有些事物虽已消失,但反映它的信息却依然存在。
  13、信息的非完整性
  一则信息由多少印象组成,无法确定,印象的多与少,并不妨碍信息的形成。同一事物,形成的印象越多,反映事物特性越全面。如部队作战时,指挥部规定:发射两颗绿色信号弹是总攻开始的命令。当空中出现信号弹时,“有人发射信号弹”、“两颗”、“绿色”等印象组成了一则信息。对于非参战者来说,形成这一组印象,就是采集了信息,是得到了“有人发射信号弹”这个事物的信息,并不知晓、也不需知晓为何发射信号弹,谁发射了信号弹。但对于参战者来说,当看到信号弹升空时,还能形成“指挥部发射了信号弹”、“总攻开始了”的印象,比非参战人员多了一些印象,这些印象之和是参战者得到的信息。非参战与参战者所形成的印象并不一致,但都是和的体现。这个和,是能形成多少,而不是必须形成多少,是相对某一人而言,不是对所有的人而言。不能说只有参战者得到的印象才是信息,非参战者得到的印象就不是信息,尽管二者的印象量有所不同,但都形成了信息。
  一次信息,已形成的印象,是已知数,可能形成的印象,则是未知数。可能形成的印象,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反应机敏、占据较好位置、使用先进器械的人,形成的印象较多,反之便少。因此,一次信息的印象总和,属非定量。
  二次信息,已物化的印象,可能是一次信息中印象总和的删减,也可能添加了某些虚拟印象,形成新的总和。而删减或虚拟的印象,能随心所欲。因此,二次信息的印象总和,也属非定量。
  既然印象总和属非定量,那么,就可根据事物不同、要求不同,而设置不同的量。无关紧要的印象,视为多余,应将其删除。对表达事物影响很大,但未形成的印象,视为不足,应设法补充。还可顺其自然,形成多少算多少,不必刻意追求。如攀登一座山,形成“山高我为峰”和“一览众山小”的印象,就该心满意足了,不必为未看到红艳艳的山丹花或未挽住漂浮的彩云而懊恼。
  信息的非完整性,决定了信息再现时的灵活性。用文字表达的信息,可用几字,甚至数百字,可用这个字,也可用那个字,可用中文,也可用英文。字的多少不能表明信息的轻重,不同的字可以表示相同的信息。用语言表达的信息,也是如此,叙事时,可多说一句、也可少说一句。
  14、信息的简要性
  信息的非完整性,决定了信息的简要性。信息只表示事物特征是什么,不问为什么,不能引经据典,对事物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论证。否则,就是画蛇添足。
  不管事物多么复杂,反映它的信息可以非常的简单。有些信息,可以用一个字、一个图像、一个符号、一个标志物、一个姿势、一句话、一种表情、一种声音表达。只要能够表达事物的主要特征,有时越精简越好。
  15、信息的不对称性
  信息的非完整性,还决定了信息的不对称性。
  一次与一次信息,存在不对称。同一事物,被不同的人碰撞,所产生的信息存在很大差异,有人形成的印象较多,有人形成的印象较少,有人形成的印象正确,有人形成的印象错误。如品尝同一菜肴,人皆可发表自己的感受,而这些感受,有时是大相径庭的。
  一次与二次信息,也存在不对称。一次信息,是事物特性在脑中的反映,这种反映再次向他人描述时,有“缺胳膊少腿”、“添油加醋”的时候。如画家笔下的森林,无论其画技多么高超,也绝不会和客观存在的森林一致,多一片叶、少一根草在所难免。也许画家追求的,正是那种“朦胧”美。
  每人掌握的信息,也存在不对称。甲与乙,所处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大脑机能不同,工作性质不同、努力的方向不同,掌握的信息不但内容不同,且数量不同。数学家脑中的印象,多是数字和数学公式。画家脑中的印象,多是山水花草或典型人物。军事家脑中的印象,多是战略战术、军事装备、敌我实力态势、以及部下和士兵等。如一个将领,脑中无有或很少关于军事方面的印象,更多的是山岗、密林、野兔、飞鸟,那么,这个将领可能不务正业,或已经改行,成了猎人。
  反映不同事物的信息,也存在不对称性。无差异,就无世界,就无信息。万物不同,是大自然特有的天然性质,如欲改变这种性质,就是正宗的痴心妄想。正是由于不同,才有了好坏、男女、丑俊、大小、昼夜、东西与南北、高山与流水之分。如事物都一致,所产生的印象一致,人就会无所适从,不能分辩青红皂白,有信息就如无信息一般。建筑师们的设计方案,力求千差万别,一方面展示的是各自的才华,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区别“故宫”与“白宫”。
  信息不对称,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客观因素,是因世界博大,人口众多,产生、存在的信息,难以尽数。无论记忆力多么强,无论采集信息的速度多么快,无论使用多么先进的器械,无论多么努力,都不可能采集世间的全部信息,达到万牛一毛的程度都很难。主观因素,是因人经意或不经意的封锁。信息在不断产生,也在不断消失。所以,有些信息,无能力采集,有些信息,来不及采集,有些信息,会彻底消失。
  信息不对称,是信息量、印象量、印象表征所存在的差异。信息量,是指每人掌握的信息有多少之分。印象量,则是每则信息中包含的印象有多少之分。印象表征的区别,则是表达客观事物的长度、形状、颜色、种类、结构、性能上的不同。如观看或品尝不同的水果,关于颜色,有青、红之分;关于形状,有大、小之分;关于味道,有酸、甜之分;关于口感,有绵、脆之分,这些都是印象表征上的差别。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