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论财产增减全息认证(二)

  信息可是大杂烩中的某些东西,既可好吃(正确),也可难吃(片面),甚至有毒(错误)。知识是一瓶高纯度的五粮液,不能夹杂着白开水或红葡萄酒(错误的认识)。信息可以高度概括,知识具有严谨性,不能概括。
  一条信息不会包罗万物,或同一事物的万象。如吃掉一个苹果,能在脑中形成圆、大、红、脆、甜等印象。可以忽略它的颜色、大小、形状或口味。采集其中一项或几项,都是采集了关于苹果的信息,不必全面,可向他人传递某人出售的苹果“很大”的信息,他人也会获得关于苹果的信息。知识,需对事物有较全面、深刻的了解,即需要许多印象。只获得几个印象,绝对不是获得了某些知识。当有人看到一轮明月,可以说他采集了关于月亮的信息,但却不能说掌握了关于月亮的知识,还差十万八千里。月亮怎样形成,质量是多少,直径是多少,存在了多少年,还能存在多少年,物质成分是什么,它为何绕地球转,绕地一周的时间,行程和转速是多少,运动轨迹什么样?掌握了这些内容,也只能说有了关于月亮的一些知识,不是全部知识。
  一本小说,不是一则信息,它包含的事物过多,因而不符合信息的概念。即使是以真人真事为题材而编写的传记,也不是信息,它虽以客观事物为依据,但其反映的内容也不是某一事物特性,它是用许多信息搭建的“文学大厦”,因而同样不符合信息的概念。但人可通过阅读小说、传记,得到一些信息,如某些故事情节、某人的某些作为等,这是因它是由许多信息组成的原因,它们虽不是一则信息,但是一本信息集。
  知识、文艺作品、艺术品,与信息的产生机制是一致的,都离不开人体与事物的碰撞和大脑的反映。信息是一些精神产品的元素,许多信息的积累、精炼,就是文艺、美术作品,或某些理论。
  精神类产品的传播,以信息的传播方式进行,无信息,精神产品就不能传播。教师授课,编写教材,艺术品展览,都是人印象的流露。
  第二十节 有脑与无脑类信息的区别
  反映和反应,是有脑与无脑的区别。无脑类,构造简单,无碰撞事物的器官,无神经网络,无承载印象的脑细胞,无思维的机制,因此只能对事物做出简单的反应,不能做出复杂的反映。如有些草类,能捕捉危险来临的信息(气味或声音),当食草类动物接近时,会迅速释放一种化学物质,使食草类动物产生厌恶而远离它们,这便是小草的自卫“措施”。但是,以吃草为生的羊也非“等闲之辈”,而是“诡计”多端,吃草时总是逆风进行(减少气味或声响),以应对小草的防卫“策略”。小草不可能形成来犯之敌是黑羊、白羊的印象,更不能形成共有几只的印象,它无产生印象的机制。对于小草来说,那些气味或声响可看作是敌害信息。人与小草,采集信息的机制大不相同,人不但能形成白羊、黑羊的印象,而且还可根据叫声、体态,形成是山羊还是绵羊、公羊还是母羊、与人的距离、共有几只等印象。居心叵测者,甚至产生“羊肉好吃”或“牵羊”的印象。
  照相或摄像机,也能产生影像(这是人设计的结果),但远不如人脑产生的印象多,它们毕竟是机械。如一个苹果,摄像机只能录下其形态、颜色,无法形成苹果是甜还是酸的印迹,人脑则可形成这些印迹。还可根据苹果很大和好吃的特性,形成土地肥沃、风调雨顺、优良品种、价格较高、以及原产地等印象。这些由联想而产生的特殊印象,只有人类能做到。
  形成印象的本领,不是人类的专利,凡是有大脑的动物,都有这样的本领。智力较高的动物,其大脑有近似人脑的地方,它们采集信息的过程和机制,与人类相似,也能形成一些零星印象。许多动物能区分敌友、可食物、自己的孩子和家,都是印象在发挥作用。但是,所有动物都无抽象思维的本领,因而不知三角函数是什么“数”,相对论是什么“论”,世界观是什么“观”,它们不会做科学试验,更无远大理想。它们只知道野果好吃,不知只有风调雨顺,果子才能长好。它们不会制造传递信息的复杂器械,也不会使用尖端器械传递信息,无“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娇羞,更不会用“暗送秋波”的妙招,它们与人类毕竟有天壤之别。
  能思考、联想、形成印象,不但是人脑独特之处,也是人类信息不同于其它类信息的主要原因。
  其它类信息,无论生命还是非生命体,皆为人类信息理念的引申,无人类信息,便无另类信息。如无线电器械之间发射或接收的电磁波,称为机械间的信息,这完全是受了人类信息的启发,或套用了人类信息的理念,它们有时就是人类信息的变性。
  在全部生命中,人类采集信息的能力最大,速度最快,方法最多,范围最广。
  第二十一节 五次信息革命
  第一次信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古人移动物体时,会发出“嗨吆”的声音,表示一起用力,这就是语言的雏形。随着劳动生产的需要,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表示不同的动作或意图,这些不同的声音被多数人采用,就形成了语言。语言的产生,使印象有了较准确的表达方式,这就是第一次信息革命。
  语言,是耳朵与某种声音反复碰撞,从而在脑中形成印象。当有人再次发出这些声音时,聆听者就会与预先储存在脑中的印象进行对照,从而领会传递者的意图。无预先形成的印象,聆听者就会感到对方在瞎嚷嚷。未学外语的人,无法与外国人沟通。
  第二次信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文字的作用一是为扩大信息的传递手段,二是为将信息储存在更广泛的地域和更可靠的储存。
  古人为记忆某件事,或某一数据,而打一个“绳结”,称为“结绳记事”。这个“绳结”就是信息。甚至随便在物体上划一道痕迹,也是信息的展现。抓一只兔子,画一道,抓两只,画两道,这就是劳动成果的纪录信息(这些痕迹就是初期表示数量的文字,并延续到了现在)。绳疙瘩、画痕毕竟太简单,繁多的事物,不可能只用这些东西表现。到处是绳疙瘩或划痕,会使一些信息混淆,不但结绳和划痕者难以分清,其他人更加“糊涂”,谁知大地上的一道划痕是何含义,可能是一只兔子的标记,也许是随意的乱画,无任何含义。为长期储存信息,为准确表达事物特性,需要创造一些不同的符号,表示不同的内容。这些符号逐渐演变、固定,并被多数人认可,就发展成文字。
  所谓文明,以产生文字为重要标志,有无文字,是是否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因文字是信息的载体。正是因有了文字,才能感知人类五千年的文明史,才能感知哲学家的辩证法,才能感知思想家的主义,才能感知科学家的定义。
  汉字的突出特点是象形,如日月水火,山石林田等字,它们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山石之势,水火之形,日月田林之影,被抽象的表达。所以,这些文字本身,就是事物的简要信息。
  文字,也是经过学习(碰撞过程)而在脑中形成印象。当有人再次书写时,观者就会与预先储存在头脑中的印象进行对照,从而心领神会,感知传递者的意图。无预先形成的印象(掌握的文字)就不知他人写的是什么。未掌握英文的人,无法观看英文文章。
  第三次信息革命,是纸和印刷术的出现。有了文字,就要有文字载体。起初,人把一些自然物作为文字的载体,例如大地、岩石、骨头、龟甲等。地上的字易被风雨毁灭,龟甲、骨头、岩石又不易刻画。后来,人们广泛使用布帛和竹简。布帛是做被服的重要原料,一般家庭不可能用布帛写文章。制作竹简的原料容易获得,但竹简重量、体积皆大。称书为卷,就是需用一捆竹片或一捆木片的缘故。誊写司马迁的《史记》,不知需用几捆竹片,转移这些东西,要用车载,故有“学富五车”的成语。竹简和布帛,都不是最廉价、方便的材料。
  经长期探索、实践,人类终于发明了造纸术。纸具有轻、薄、廉价的特点。用纸作文字的载体,很轻的重量、很小的体积就能储存大量信息。一个小孩,能怀揣一部《西游记》。
  人的书写,很缓慢,不适应大规模的信息传递,古人又发明了印刷术。使用印刷器械(即使非常简陋),一人的操作,可抵几十人乃至几百人的书写速度。造纸和印刷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伟大贡献,这些方法和技术一直延续到现在。
  第四次信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普及。
  在未发现电之前,信息传递,只能靠人自身的能力或动物的驮载,以及一些自然物。如古人建造的烽火台,就是传递战争信息的设施。指挥战斗,也多用号角的声音、旗帜的颜色、肢体的动作等。较远的距离,一般使用人员长途跋涉,快马或飞鸽传递的方法。
  电磁波的利用,等于把地域缩小,距离缩短,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科学家利用电磁波,已向遥远的宇宙发送了信息,企图与外星人对话。无论能否实现这一目的,但它标志着人类传递信息的技术已突破了地球空间。航天技术的发展,又使人类能利用卫星通信,使远在天边的事物,如在眼前一般。
  第五次信息革命,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计算机的普及,以及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的结合。它的突出标志是信息网络的形成。网络越来越多,传递速度、容量、越来越大,网络连着千家万户。网络的发展,标志着社会发展的速度。无计算机和信息网络的社会,决不是现代化社会。     
  有人称现在是信息时代,是又一次工业革命的掀起。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手机用户2004年已达2.5亿。每天发送的短信息超过3亿条(燕赵晚报2004年4月2日)。除用手机传递信息外,还利用计算机、邮件、报刊、书信、广告、电视、电台、电话、寻呼机、直接对话等方式采集、传递信息。人每次眨眼,都能形成一些信息,每次对话,都是信息的交流。目前,世界上每天有多少设备用于采集、传递、储存信息,有多少人正在采集、传递、储存信息,又有多少信息产生,都是无法计算的。
  每次信息革命,都是翻天覆地的大变化,都能有力地推动历史车轮的前进。时代越发展,采集信息的能力越高,依赖信息的程度越大。
  现在,人是这样重视、依赖信息。以往任何时代,都不会像现在这样,努力研究、大量生产信息传递器材,大量建立信息网络,大量生产信息,大量应用信息。这部门欲信息化,那部门也争着信息化。电子眼、电子耳、电子嘴、电脑比比皆是。无线转播塔林立,有线线路纵横交错,卫星信号覆盖全球。大型、小型信息传递机构,难以尽数。许多人也拥有拍摄、录音、通话器械。人的言行,常被公开或秘密拍录。一些人担心,一些人反对,另一些人却期待的“被监视社会”,已经到来。
  第二十二节 人对信息的态度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