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论财产增减全息认证(二)

  日常生活中,人所接触的虚假信息,不是无边无际,不是距离事实太遥远,是似是而非的东西,是曾经是事实的东西,或大部分是事实,少部分是虚假,大部分事实掩盖小部分虚假,或大部分虚假,掩盖小部分事实,小部分事实是为大部分虚假涂的脂,抹的粉。因造假者多采取张冠李戴,半真半假,遮遮掩掩的策略,无中生有的做法很少见,所以能蒙蔽很多人。天鹅存在是事实,一些人曾看到它的靓影,骗子就把鸭子说成是天鹅肉,有人竞高价购买,结果吃了一肚子并不珍贵的鸭子。
  当印象与事物特性一致时,得到的是事物真实的信息。当印象很少时,得到的是事物片面信息。当印象与事物性征相反时,得到的是事物错误信息。当人蓄意张冠李戴时,就是虚拟的信息。
  错误与虚假信息无本质区别,它们的特征一样,都不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虽传递错误信息与传递虚假信息的动机不同,但都能误导人,其“罪过”是一样的。某人把狗误认为狼,大喊狼来了,向他人传递了错误信息,虽动机良好,但还是引起了他人的惊慌,造成了不良后果。
  信息可真可假,甚至错误,这是信息独树一帜的性质。真实、虚假、全凭人的需要,全能被人利用。
  古时,有一则相亲故事。女方豁嘴,男方瘸腿,为掩盖各自的缺陷,媒人安排两人相会时,采取了“走马观花”的策略。女方含一枝花,对男方说是为造成“鹤立鸡群”的效果;男方骑一匹马,对女方说是为造成“羊群里出骆驼”的效果(便于双方确认)。在男方眼里,女方是亭亭玉立,眉清目秀的佳人,且有“弄花”的雅致。在女方眼里,男方是威武雄壮,五官端正,且“高人一等”的美男。双方只看到对象优良一面,缺陷却巧妙地掩盖,结果是彼此彼此。世间真有此奇事,就是一个传递虚假信息的典范。
  第十二节 信息的传递
  直接碰撞事物而形成印象者,可将印象用不同的方式、载体,向不能亲临其境的人描述,而使他人产生或等待他人产生基本一致的印象,这个过程就是信息的传递。
  信息传递,有时间和空间之分。时间上的传递称为储存,空间上的传递称为通信。储存是信息的延续和继承,是为感知曾经发生的事物,无信息储存,曾发生的事物就无法再次被人感觉。通信是使远距离的人感知某些事物,是信息对空间的跨越,无通信,就无法感知遥远的事物。
  信息的传递,一方面是因人有传递、接受信息的本领,另一方面是人的需求。无传递、接受信息的本领,就无所谓信息的传递。不需要信息,也就无人传递信息,既使有人传递,他人也不愿接受。“造物主”给人类安装了功能齐全的五官和大脑,人类又制造了许多器械,采取了许多方法,这些东西,都是人类采集、传递、储存信息的法宝。
  人的祖先,为求救、觅食或寻找同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养成了采集、传递信息的习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生理需求,这些习惯性的东西,遗传到了现在。
  人度日时,不接受许多信息,会觉的空虚,不将得到的信息抖落出去,就像负重一样难受。一旦产生那样的感觉,大脑就发“脾气”,变的不“安分”起来,促使人采取一些行动。有人逛商场,什么也未买,也有满足的感觉。有人去旅游,没捡到钱财,甚至是消耗一些财产,但还是乐此不疲。人为何有这些兴致呢,因不是一无所获,而是收获颇丰,得到了许多信息。这些东西虽不全是宝贝,但也不是毫无用处、一文不值,它能驱赶寂寞,是治疗忧郁的良药,是愉快的“伴侣”,是精神食粮,是生存的需要,是顺应人习惯的缘故。
  采集信息的欲望,是非常强烈的欲望,采集信息的活动,是非常频繁的活动。有些活动极易厌烦,白馒头也有不愿吃的时候。唯独采集、传递信息,不易厌烦。当发生一些事或出现新物体后,总有人放下手中的活计,停止行进的脚步,去围观、探听,不管那些事物与自己有无关系,充分展示了人的好奇性。
  经修饰的二次信息,传递者暗藏了诱饵,其精美的语言和高超的技巧,会使人洗耳恭听。彼有传递信息的闲情,此有猎奇的逸趣,彼此一拍即合。一般情况下,双方不必签订供需“合同”,传递者自感有“义务”传递,接受者又认为有 “责任”接受;传递者无需人强迫,接受者也不必人动员。有时还会出现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现象,不知不觉说漏了嘴,道出了实情,走漏了风声。所以,信息的传递,既简单,又易行,又快速,又不需大的体质消耗。况且信息多是免费赠送的,不采白不采,采了也白采,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就有了小道消息、街谈巷议。
  有些信息,因不需要,所以不愿采集,但传递者却费尽心思,声势浩大,强行灌输,他人迫不得已而接受。“吃嘛嘛香”,“收礼还收脑白金”,都是强行灌输在他人头脑中的印象。不需要这些东西的人形成了这些印象,就是脑资源和时间的浪费,体质的无谓消耗!
  眼睛有猎奇的“毛病”,耳朵有不分好歹的“缺陷”,不管啥东西,只要撞上,就不放过,这也是它们的“习惯”。有些信息人非常的憎恨或惧怕,还是被这些“不会办事”的家伙给抢了回来。有时人遮眼、堵耳,这是对它们的惩罚或无奈之举。信息传递者正是抓住了五官的这些“缺陷”,肆无忌惮地“施暴”,“残害”人们!
  有些信息传递,需签订合同。如电报,信件,有线电话,移动电话,网络传递的信息等,都是合约的体现。需传递者只要付费后,有权要求他人传递,传递者接纳费用后,有责任将信息传递到指定地域,双方组成了权与责的关系。
  多数信息,特别是重要信息,人会采取各种载体、方法,进行物化。物化的信息,也是信息固化的过程。一旦固化,就能长久保存,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为庆祝人类迈进二十一世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造了一座世界坛,它将携带着现代信息,经风雨,历沧桑,走向未来。
  第十三节 信息采集、传递、储存的方法和器械
  有些事物非常遥远,难以亲临其境,有些危险或极限事物,无法亲临其境,一些细微的东西,难以用语言、文字、图画、声音表达清楚,可使用某些器材,采取某些手段,把感觉、分辨、表达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
  炼钢炉内的高温,人无法碰撞,只有用仪器才能探测。遥远的星球,只能用航天器材或天文望远镜才能观测。某些物体的面貌,非常复杂,仅凭语言难以表达详尽,可采取照相的方式。远距离的飞机,只有用雷达才能感知。微小的细菌,需用显微镜观察。PH值,可用试纸测试。低于20赫兹、高于20000赫兹的超声波,人无法收听,只能借助器材探测。远距离的通信,要靠电磁波、光波传递等等。某些活动,有人不能亲临现场,可用电话,文字或录像的方式传达。不便于传递,或无法传递的信息,可用机器传递。机器具有速度快、定时、准确、量大的特点。CCTV播送一则新闻,收看的人数大于3亿,且每人不止形成一个印象。这些印象之和,可达几十亿!无电视转播、接收器械,便无此高效率。
  所有的设备都是人的五官延伸,所有的机械动作体现的都是人的旨意,都是在替人的手和脑做事,无人的操作,无预先编排的程序,它们不知该怎样动作。风向不是人编排的程序,因而忽东忽西,毫无规律。钟表运动方向是人设置的程序,每个时间刻度,都是人的印象,所以它们总是朝一个方向运动,报时(传递信息)也较准确。导弹之所以能精确命中目标,也是因人的控制与导引。无人脑这面“镜子”,无论借助何器材、使用何方法,都无法产生影像和印迹,谁知事物是什么东西?信息又是什么玩意儿?
  一般情况下,信息是用语言、文字、数字、符号、图像、情景等方法表达。交谈,是用语言在传递信息。书信或报刊,是用文字在传递信息。统计数字、房间号码、车辆型号等,都是用数字传递的信息。奥运会的五环标志,求救的信号SOS等,都是用符号传递的信息。照片、绘画、录像等都是用图像传递的信息。某些景物,战斗中的旗语,肢体的动作或表情等,都是在用情景传递信息。
  第十四节 人对信息的错误认识。
  有人以为,信息在事物中生成,获得一则信息,就像在树上采一个果。还有人以为,信息是白捡的,不费丝毫力气便能获得。还有人以为,只有他人传递的东西才是信息,自己与事物碰撞而产生的印象,不是信息。更有甚者,以为只使用信息器械或经专业机构传递的东西,才是信息。看到的、想到的、书写的、脱口而出的,却不是信息。
  信息虽反映某些事物,但事物本身并不会产生信息。水中月亮不是月亮,是月亮的影子,而影子是在水中形成。头脑中的“事物”不是事物,是事物的“影子”,而“影子”是在脑中生成。所有信息,无论多么简单,多么复杂,多么陈旧,多么新颖,多么动听,多么美观,多么刺耳,多么丑陋,多么真实,多么虚假、多么错误,都是脑中的印象。
  一个果,不同人品尝,有说甜,有说酸,有说又甜又酸。因某种原因(如味觉器官产生病变),本来甜的东西,却感觉很苦,与事物特性完全相反。众人印象为何不一致?是因主观因素在起作用。同一事物,被不同的人碰撞,不但形成的印象略有不同,而且还有多少之分。如信息是事物固有的东西,那么同一事物的印象就应完全一致,不应有酸甜、多少之分,这说明信息是在脑中形成的。如信息为事物所固有,采一次,就减一些,不可能无穷尽。大树不管长有多少果,总有采光之时。获得信息,习惯上说是采集,其实用采集一词并不确切,用生产一词更恰当。采集,是将现有之物,收集起来,是移动过程;生产,是没有的东西,经劳作而得到,是从无到有的制作过程。所有的印象,都是人脑活动的结晶,无人脑,便无印象,啥也无有,采什么,摘什么?某人掌握的信息,可传递给他人,这都是别的大脑复制的缘故。复制也是生产活动,无别的解释。如人脑不能产生信息,甲的信息传递给乙,甲就失去了信息,信息也就不可能扩散。事实上,甲将信息传递给乙,甲并未失去信息,它仍呆在甲的脑中,而乙得到的信息,不是抢走了甲的信息,完全是在“比着葫芦画瓢”。“瓢”不是“葫芦”,“葫芦”也不是“瓢”,它们既有相似的时候,也有“面目全非”的时候。但“瓢”是新产品,这充分证明人脑有生产信息的本领。
  信息的形成,非常短暂。如人被荆棘刺中,“疼”的信息迅速形成,大脑即发送“清除”指令,人手会按指令产生清除动作。测试表明,大脑发出的指令,运行速度每小时约288公里(数据摘自十万个为什么),比飞驰的汽车还要快,这样的速度,人体几乎体会不到。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