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论财产增减全息认证(二)

  人体时刻在发生碰撞,例如微弱的电磁波、气流、灰尘、引力、看不见的射线等,但因其微乎其微,因而人无法感觉。因人体缺陷、正在睡眠、病变、昏迷或麻醉状态等,虽发生了较强的碰撞,但不能引起感觉神经的兴奋,电子便难以产生。
  强烈或特殊的光能集聚较大能量,当超过人体承受能力时,会使人体遭到破坏。如X光、激光、紫外线等,都是非常危险的光。较大或快速运动的物体,因存在很大势能,人体与其碰撞会遭重创,既能致人伤残,又可使人丧命。较强的声波携带大量能量,也会将人的耳朵震坏。化学物质的浓度较高、数量较多、毒性较大时,会使人中毒。高温能把人烧伤或烧死,低温又能把人冻伤或冻死。
  人具有主动性,对千变万化的物质和能量,有躲避或迎击的选择,当阳光和煦时,尽情的享受,当骄阳似火,又在遮蔽物下乘凉。快速行驶的列车,一定要避让。坚硬的墙壁和锋利的刀刃,很少有人主动碰撞。一般情况下,五官都能恰到好处地与事物碰撞,不会产生伤亡事故,发生重创,属于偶然现象。
  大脑是如何产生印象的呢?简单地对照相、摄像机产生影像的原理进行分析,就会得到启示。
  当拍照时,镜头碰撞了被摄物的反射光。这些光经凸镜聚集,“小孔成像”,光量控制,焦距调整,凹镜散射,最后照射在胶片上,从而引起胶片上银元素(预先涂在胶片上的物质)的变化,生成氧化银,接受光线多的地方氧化银就多,反之便少。在经化学反应,把那些未产生反应的银元素腐蚀掉,只保留反应过的银元素,并经“定影”的化学反应处理,使它们不再对光产生反应。经这些过程,胶片上就会形成不均匀的黑白或彩色图案,它就是印制照片的负片。
  照相机只能捕捉人的外表,或某一个动作的瞬间。为表现连贯动作,人又发明了摄影和摄像机。这些机械复杂、科学的构造,可记录人载歌载舞的运动状态,喜怒悲哀的情绪变化,使影像变得生动起来。
  摄影机与照相机原理相同,但又有自己的特色,它能把许多“照片”连接在一条很长的胶带上,即影片。摄影机在一秒钟内把人的动作图像摄制成24帧,放映时也在一秒钟内将24帧图像陆续投到银幕上,人的连贯动作就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如人的抬手动作在1秒钟内完成,那么银幕上就展现了抬手时由起点到止点的各不相同的24帧画面。为何要在一秒钟内把多幅画面投到银幕上呢?这是根据人眼的反应而决定投影的数量。时间过长或数量过少,会产生断续感觉,时间过短或数量过多,又会浪费胶片,也会对机械提出较高的要求,恰好每秒24帧的变化人眼看不出破绽,误以为是连续动作。当眼睛看到银幕上第一帧图像后,会在人体内短暂停留,第一帧的影像还未完全消失,第二帧又投到了银幕上,以此类推,眼睛反应不如画面变化快,因而产生连续运动的感觉。
  摄像机的工作原理,是光——电——磁的转换。当摄像机镜头与被摄物的反射光碰撞后,会使光线聚集,并将其反射在电路中的光敏电子组件上。由于被摄物的反射光很不均匀(表面凹凸不平,距离不等,角度不一,反射、吸收光线的效率不同),光敏电子组件便会受到强弱不同的光线刺激,引起电路中阻力大小的变化,干扰电路中电子的运动。电子的运动状态反映了被摄物的一些特性,这些带有“特性”的电子,又会干扰机体中的磁带或磁盘(它们携带大量磁粒子),被干扰的磁带或磁盘又会产生不同的磁场,储存了这些各异的磁场,就等于储存了物体的迹象。
  摄像或摄影机是人脑的外延,是科学家仿造的“人脑”,人脑形成印象的原理与其类似,但人脑复杂的结构和高超的智能,远远超过了它们。人脑是真正的“智能摄像机”,不但有表现事物外表(形状、颜色,运动状态),的功能,还有反映事物内在特性(物质成分、质量、规律、结构、相互关联)的功能,以及运算、推理、想象等功能。
  人的五官组成了感觉事物的镜头,神经末梢是产生电子的源,神经线组成了电子运动的高速公路,事物的特性搭载那些电子冲向大脑,脑细胞则是产生印迹或影像的“底片”或“磁带”。
  影片上的图像,是“事物”的微缩。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在影片上只占几平方厘米,高大的运动员,其影像也不过数十毫米,因而一卷影片能储存很多影像。这些影像连续投放到银幕上,就展现了事物的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人的一个印象,就像影片上的一帧图像,多个印象就像影片的24帧画面,它能较详细地反映事物的一个片断。头脑中所有的印象,就是人碰撞的所有事物,就是一个、或多个“故事”。
  自然界中,构成物质的微粒都一样,都是原子、电子的组合。人体无论与什么东西碰撞,都转化成电子,在形成印象之前,都以电子的运动形式存在,无人能脱离这一环节,也不能转换成其它物质和能量。如大脑集聚这些电子后就停止活动,人就不知感觉到了什么事物,因这些电子难以揭示事物特性。况且,电子的聚集只是一瞬间,不能持久。这不是人追求的结果,与事物的一次碰撞仅得这些,太不划算,这与无脑类物体无区别。人必须对事物有清晰的认识,必须知道是“羊头”还是“狗肉”。
  电子运动,因事物与人体碰撞而产生,其运动特性,必与事物特性存在密切联系。可以说,事物特性混合在了电子运动之中,破解了电子运动特性,就揭晓了事物特性。大脑有解析电子运动特性的功能,大脑须完成破译工作,采集信息的活动才告终结。
  大脑是如何破译电子运动特性的呢?感觉神经产生的电子,如运动时间和流量一致,不能形成较大的波,大脑受到的作用力基本一致,就不能产生复杂的变化。放映时,银幕上如无影片的投影,只有镜头产生的光束,就不会出现人的音容笑貌和山水风光,这是因光线的反射基本一致,银幕无明暗变化,从而形成的影象基本一致,感觉上下左右都一样,只是一片雪白。事实上,客观事物与人体碰撞后,感觉神经所产生的电子,其流量和轨迹不会惊人的一致,那样就违背了客观规律。由于参与碰撞的物质和能量不同,由于碰撞的形式不同,由于参与碰撞的人体不同,由于参与碰撞的器官不同,使感觉神经受到不同的激励。这些不同包括:光波的强弱、声波的强弱、气流或水流的快慢、压力的大小、物体与人体接触面的多少、温度高低、湿度高低、软硬的程度、表面的粗糙与光滑程度、不同的病菌侵害、不同的化学反应、大人与小孩、健康人与病人、听到与看到、鼻子嗅觉与口舌感觉等。这些不同的碰撞又导致感觉神经产生的电子流不同,有时处于高峰,有时处于低峰,形成电流的强弱;有时处于静止状态,有时处于运动状态,形成时间间隔。电流强度不同,运动时间间隔不同,促使电流产生波浪式的运动轨迹,形成电波。由于事物存在很大差异,因而形成的电波十分复杂,且变化非常迅速。波的不同,脑细胞受到的冲击力就会不一样,这些冲击力促使脑细胞发生化学反应,合成一些新元素,即合成蛋白(相当于胶片上的银元素或磁带上的磁粒子),这些新物质的组合排序,便是电子流经时形成的不同痕迹,这些痕迹是那些电波的差异所造成,这些差异反映了参与碰撞事物的某些特性,从而在人脑中形成影像。事物的某些特性如无法形成影像(如气味、味道、规律、声音、曲调、冷热、力量、情绪等),也会以某种形式在人脑中留下不同的印迹。这些印迹和影像,合称为印象。
  印象的形成,不但和照相机、摄像机形成影像的原理类似,又和沙漠形成纹理的现象类似。自然界的风都一样,只是因风力有差异,从而形成风波。因波能传递能量,因而风经沙尘时,会使其位移,风力大时,会携带一些沙尘离开原地,风力小或停顿时,又会释放一些沙尘,使许多沙尘形成各不相同的纹理。这些文理有疏密、高低、曲直、纵横、粗细、长短的差异。这些沙尘并不能说明什么,但形成的纹理却反映了风的一些特性。无智能的风,尚能制造许多痕迹,人脑那样精巧、神奇,“电子风”的经过,必能冲击脑细胞,而形成更加复杂的“纹理”,即印象。
  电子刺激脑细胞而合成的蛋白,就是那些影像和痕迹的固化和微缩,从而在人脑中存留,大量的存留,甚至终生存留。这就是印象形成的原理,或说是采集信息的全过程。
  信息二字的结构,已注解了信息的内涵与产生:信由人与言组成,息由自与心组成,人表达事物的言论,源自心灵深处(古人认为心脏是主管思维的器官),是内心世界(印象)的张扬。这充分说明人对信息的认识与理解,同时说明,造字者何其聪明,汉字又是何等科学。
  字的含义,也能概括信息的实质。信,有介绍的意义,息,便是事物的征候。对于自己来说,信息是对事物某些特性的了解,对于他人来说,信息是对事物某些特性的介绍。
  第六节 为何印象之和称为信息
  信息,是某一事物在人脑中形成的某些印象。某一印象,只反映事物某一特性,印象之和,才能反映事物多项特性。事物特性具有多样性,有时只需或只能形成某一印象,有时只能形成某些印象。任何事物与人碰撞,都可能在脑中形成一串印象,形成单一印象的情况很少。如某一事物特性用甲、乙、丙、丁等表达,会非常的不便,故用信息统称之。就像几粒珍珠,只能称为珍珠,但是,当把珍珠串成一条项链时,再称为珍珠就不切合实际,因它不但是珍珠,更是项链,是由珍珠组成的新事物。一条项链甚至只用一颗珍珠,用多少并不影响项链的形成。信息也是串起来的印象,为了叙述的方便,一个印象可称为印象,也可称为信息,多个印象统称为信息。
  既然印象是由电子冲击脑细胞所造成,能否把那些电子称为信息?这是不可以的(无脑的物体可以)。因人是智能生命体,与事物碰撞而产生的反映,远比无生命体复杂的多。人能联想,能推理,能形成印象。而一些物体却无这样的功能,如酸碱溶液碰撞,只能引起中和反应,并产生气体和热量,除此之外再无其它反应或反映。
  电子一旦在人体中聚集,会立即消失,不会长时间停顿,况且,它在人脑中的运动,不是最终反应,只有电子流经大脑时留下的痕迹,才是最终反映,电子只起到了承载事物特性的作用。所以,涌入脑中的电子流不是最终形成的信息,电子的聚集是产生信息的一个阶段。
  信息再次传递,是把头脑中的印象向他人“描述”,而不是将那些电子保存起来,趁机原原本本地向外界输送。大脑虽能复制那些电子流(回忆过程),但无法在体外架设电子再次传输的通道。即使有传输的线路,人也无法接收,因人体未长电极,不能与导线相连。人只能将脑中的印象转换成肢体动作(说话、写字、画图、表情、打手势等),向外界展示,他人通过媒介(声波或光波等)使之与自己的五官产生碰撞,再次形成带有原事物特性的电子流,而后冲击脑细胞形成新印象。写的字,画的图,都不是将体内的电子洒在纸上,也不是电波运动曲线的素描,是电子运动特性的解释,即在纸上形成的痕迹,这些痕迹所表现的内容,才是印象,才称为信息。
  第七节 发生在人体内部的碰撞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