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论财产增减全息认证(二)

论财产增减全息认证(二)


蔡振芳


【全文】
  第二章 信息
  第一节 人因大脑而高贵
  人无恐龙般高大的身躯,也无雄鹰那搏击长空的翅膀,更无“上帝”那神奇的力量,但凭着万能的大脑,揭开了自然界的许多奥秘,创造了数不胜数的奇迹。人类拥有“相对论”等大量的理论财富,种类繁多的物质财富,《清明上河图》等艺术瑰宝。人类制造的飞行器,已达超音速飞行,并能在太空遨游。人类成功地制造了核聚变,并能克隆人或动物。人类铺设了高速信息网,制造了非常科学的信息传递器械,并能在遥远的外星采集信息。世上已无比人类更聪明、更强大的生命!
  人脑,是结构复杂、功能繁多、智能高超、存量巨大的物体,它是人体的司令部、参谋部、指挥部、生产智慧和信息的大型工厂。
  第二节 世界因信息而精彩
  世界由物质和能量组成。难以计算的物质,千变万化的能量,造就了客观世界千姿百态的地理风貌。人类的创造活动和动植物的盎然生机,又给大自然增添了无限的诗情画意。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英雄们之所以能感知这精彩世界,皆因信息。无信息,便无法了解、拥有世界。
  第三节 人类信息
  人每天都在接触、利用信息,但究竟什么是信息,却众说纷纭。已产生的信息概念,达数十种之多,它们为何各有“千秋”呢?盖因未分类而造成。因物与物不同,人与物又有所不同,形成信息的机制必然不同,信息也必然不同。所以,信息必须分类,才能确切的定义。
  在人脑中形成的信息,称为人类信息。
  因已产生和将要产生的信息,多是人类信息,又因它类信息产生的原理和过程,要比人类信息简单的多,甚至有些物体形成信息的机制,与人类相似,理解了人类信息,其它类信息便易于理解。所以,本章只对人类信息作简要叙述。
  人类信息,以下简称信息。
  第四节 信息的概念
  信息,是指人体与某一事物瞬间碰撞后,在脑中形成的印象总和,及其某些印象在某些载体上的再现。
  所谓瞬间,是碰撞事物所用大概时间。因人、事不同,或要求不同,所需时间也会不同。因此,很难规定一个具体的时限。如飞蝇扑面,即使一毫秒也嫌长,欣赏美玉,触摸几十秒都觉着短。
  所谓碰撞,是物体与物体、能量的接触。由于物体和能量存在的普遍性,由于运动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由于运动速度、形式千差万别,因而碰撞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并多种多样。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被物质和能量包围着,必能产生各种碰撞。
  所谓印象,是指人脑中的某些印迹和影像,它们是事物特性在大脑中的反映。
  凡是事物,都有特性。事,具有本身的活动和秩序;物,则有一定的成分、体积、质量、形状、颜色、结构、性能。
  事物特性和事物总是结合在一起,不能分割。虽客观或主观因素可以掩盖或改变事物一些特性,但任何力量都不能全部毁灭事物特性,事物失去这种特性,必产生那种特性。一块泥巴,可塑圆形、方形,大雨也能将其淋成糊状。不管怎样处置事物,都存在某些特性,这由自然规律所决定。事物某些特性可被人脑反映,任何事物都不能阻挡人脑的反映,这由人的主观性所决定。
  第五节 信息产生的原理和过程
  人脑虽神奇,但很娇嫩,被头皮、脑壳严密包裹着,以防物体的创伤。一枚绣花针的穿刺,都可置它于死地。人脑虽有一定体积,但致密的组织,除经动脉、静脉输送营养的血液能进出外,无容纳物体(用眼睛直接观察到的物体)的空隙,更无吞吐物体的关口,所以,它无法与外界事物碰撞。一粒沙尘,一阵风雨,人的动作,皆无法进入脑中,它似乎是封闭的王国。
  有人把脑比作“海”,是形容其容量之大,它能容纳“千军万马”。既然事物不能原样搬进脑中,那么,大脑是怎样容纳这“千军万马”的呢?原来,大脑容纳的东西,是事物的“影子”,并非活生生的军马驻扎其中。既与外界隔绝,又不能容纳任何物体,那么,事物的“影子”又是如何映在脑中的呢?欲解此谜,须从人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入手。
  人体由多种物质组成,其紧密结合,必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每一人体,都是一个物质加工厂,一个化学反应堆。无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就无能量,就无热量,就无生命。
  物质有绝缘体与导体之分,能导电的,称为导体。人是导体,因此,电子能在人体中运动。大脑虽不能容纳较大物体,却无法阻止微小的电子侵入。人体长有许多神经线,它们组成了电子在人体内部运动的途径,电子通过这些途径而进入大脑。由此可见,大脑非封闭王国。
  冲入大脑的电子微粒,不会无缘无故在人体中产生,它必是物质运动的结果,无物质和能量的相互作用,便无电子的传输。简单的试验,就能证明这一结论:物体相互摩擦后,能吸引较小的纸屑或产生火花,这便是物体得到或失去电子的物理现象。大脑特殊的结构和位置,使其无法与外界物体产生磨擦。如大脑允许电子涌入,须有“先锋”代替大脑碰撞客观存在的事物,造成物质运动,才能使与大脑相连的神经末梢产生电子。这些与事物碰撞的“先锋”,就是人的耳、目、鼻、口、身,它们合称为人的五官。
  五官一旦与事物碰撞,就会产生一定的作用力,由于作用力而使神经末梢产生兴奋,由于兴奋作用而使神经末梢产生电子。电子的积聚必导致电位差的产生,堆积电子的神经末梢一端电位高,大脑一端电位低,在电压的作用下,电子沿神经线冲向大脑,使大脑直接与那些电子微粒碰撞,这样,就等于大脑与事物进行了碰撞。这些电子,在人体内部充当了大脑与事物碰撞的介质,事物特性,正是搭载它们进入大脑的。电子与脑细胞的相互作用,又把事物特性印在了脑中,从而形成印象。电子进入大脑,只有这样一条通道,不可能有其它途径。事物特性形成人的印象,只有这样一种机制,不可能有其它机制。由此可见,人不但是朝气蓬勃的生命体,更是一件非常科学、复杂的电器。
  五官与事物的碰撞,非常轻微,神经末梢产生的电子,体积小,数量少,速度快,产生的冲击力极弱,人几乎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或运动,故不会对大脑造成伤害。
  眼和耳,是专职器官,约百分之九十的信息,由它们碰撞事物而形成。鼻、口、身则是兼职,约百分之十的信息,由它们碰撞事物而形成。
  五官复杂的构造和齐全的功能,几乎囊括了所有的碰撞方式。所以,凡是事物,只要在感觉范围内,都能与人体产生碰撞。当碰撞达到一定程度,就能使感觉神经产生电子,电子的运动必使大脑受到冲击,这种冲击力会造成脑细胞的化学变化,这些变化就是人对事物的感觉,就是人脑形成印象的过程。
  五官碰撞的对象,是自然界中的高山、大海、沙石、泥土、水分、水蒸气、灰尘、粮食、布匹、金银、珠宝、人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电子、光波、声波、气流、物流、摩擦力、冲击波、压力、机械的动力、物体间的引力、投掷力、发射力、爆炸力、膨胀力、弹力、温度、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等。
  遥远的山河或星辰,未与身体直接碰撞,为何也能被人感觉呢?那是光波反射的结果,光充当了人体与事物碰撞的外部介质。光是特殊物质,它的质量几乎等于零,传播的速度非常快,大约每秒30万公里。由于光波是物质的特殊运动形式,因而携带了一定能量,无能量与眼睛的相互作用,就不能产生碰撞现象。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物体会产生反射和扩散,在灰尘、水蒸气或距离的影响下,逐步衰减,直至消耗殆尽。因物体千差万别,反射的光线也会千差万别。人能区分物体的大小、远近、多少、形状、颜色,皆因那些不同的反射光。光波与眼睛碰撞后,会激励视觉神经而产生电子。
  太阳光,是自然界中最多、最常见的光。白天,它充满世界,晚上,通过星月的反射,也能照亮大地。万物都可享受阳光,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且是免费的。眼睛正是巧妙利用了阳光的这些优点,而去感觉事物,并因此而获冠军头衔,这是人体结构的科学所在。
  远距离或间隔一堵墙,为何能听到人的呼唤?那是声波与耳朵碰撞的结果。当人呼唤时,声带就会在气流的作用下产生震动,声带的震动,又会带动周围的空气震动,而产生声波。声波碰撞他人之耳,会引起相同的震动,耳膜的震动又会刺激听觉神经,使听觉神经受到激励而产生电子。
  声波也是介质,无它,就不能利用听觉机制感觉远距离的事物。声波在传播过程中,也展现了与光波相同的一些特性,例如衰减、反射、扩散、快速等。音的传播速度,在15℃的空气中约每秒340米,因而声音也能快速传递。因个体声带不同,气流量不同,每人发出的声波其振幅、频率各不相同,从而产生不同的声音。
  声波的产生需消耗体力,不像阳光那样来自自然,因而人的语言,无法借助自然之力传递。音波的传播速度,也略逊于光波。眼睛长有遮光的“眼帘”,当不需碰撞时,能很快关闭。而耳朵却未长“耳帘”,不能拒绝音波的碰撞,因而不能选择碰撞时机,这些都是耳朵屈居亚军的原因。
  气味与滋味的产生,是物质微粒与人的嗅觉和味觉器官直接碰撞后所产生的化学反应,这种反应能使嗅觉或味觉神经受到激励而产生电子。气味非常微小,可以随风飘荡,用眼看不到它的形状。滋味又与气味不同,它不能被人嗅到,只能被感觉滋味的味蕾感觉,如酸甜苦咸等,只有吃到嘴里才能知晓。
  物质、能量与皮肤直接碰撞,就会在压强、摩擦力、温度、化学反应的作用下激励皮肤中的触觉神经,从而产生电子。
  直接与事物碰撞,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距离、隔离物、险境或缺乏主动性,都会成为直接碰撞的障碍。天上的北斗,用手不可能触摸。保险柜里的财宝,盗贼难以窃取。硝酸液,能把人的手腐蚀掉。人不移动,很少有较大的物体“主动”撞击人体。凡是未利用介质而进行的碰撞,机会要少,麻烦要多,危险性要大、代价要高。因此,鼻、口、身,只获并列第三的名次。但它们不会因此而遭“冷落”,它们都搞“第二职业”,以弥补自己的“缺陷”。
  五官与物质和能量的碰撞,既不能太轻微,又不可太强烈,过轻则无法产生感觉,太强会造成创伤,这就是有限的碰撞。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