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著作权扩张及其缘由透视

  著作权扩张是在进一步限制对使用者接近作品的基础上增加对作者创作的激励的。被扩张的著作权保护限制了对创作未来作品或现有作品一些必要因素的接近。这种在新的著作权保护水准下著作权与对著作权限制的对价,要求通过在增加激励的需要与增加接近的需要之间达成平衡来确定著作权的适当保护范围。著作权扩张无疑使创作作品的激励通过作品创作成本获得更多回收而增加了,但这种增加是有代价的,即任何人创作新作品的成本和与现有作品相关的负重损失也增加了。例如,随着著作权保护范围的扩大,创作新作品的成本也将增加。[35]
  在“某一点”上,如果出现未来激励的边际收益减少和与进一步接近作品的减缓相关的边际成本增加,那么进一步的著作权扩张将会使重新使用先前作品的某些因素的成本转化到不适当地阻碍未来作品创作的程度,或者对现有作品接近的成本转化到不适当地限制作品传播的程度——从著作权经济学眼光看,当保护一个因素的成本超过了这种保护获得的利益时,重新使用一个因素的成本变得不适当了。在这一点上,对作品接近的需要将会胜过对激励的需要。著作权法的激励与接近之间平衡范式即要求对著作权保护加以限制。这一点,也就是建构著作权限制的“平衡点”。著作权扩张与限制的这种辩证关系从一个侧面也说明,利益平衡是著作权法永恒的主题,“著作权的扩张实际上反映的是著作权人与使用者之间斗争的结果,毕竟权利的配置是一种利益的妥协”。[36]
  
【注释】  郑成思:《版权的概念与沿革》,载《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讲习》,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年版,第68-87页。

《伯尔尼公约》签订于1886年,后来经两次增订和五次修订,形成了不同文本。比较重要的文本有1928年罗马文本、1948年布鲁塞尔文本和1971年巴黎文本。

参见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Task Force,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he 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The Report of the Working Group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1995).

Jessica Litman, Reforming Information Law In Copyright’s Image, 22 U.Dayton Law Review, 587, 603 (1997).

关于第7条、第11条和第16条的议定声明指出,第7条和第11条所规定的复制权及其中通过第16条允许的例外,完全适用于数字环境,尤其是以数字形式使用表演和录音制品的情况。不言而喻,在电子媒体中以数字形式存储受保护的表演或录音制品,构成这些条款意义下的复制。

参见Niva Eliken-Koren, Cyberspace Law and Social Change: A Democratic Approach to Copyright Law in Cyberspace, 14 Cardozo Arts & Entertainment Law Journal 215, 273-77 (1996).

应注意,我国2001年修改后的《著作权法》取消了“录像作品”的概念,将这类作品归入“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拍摄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

L · Ray Patterson, Stanley W · Lindberg, The Nature of Copyright: A Law of Users’ Right,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1991, Sathens & London, at 137.

17 U.S.C. x101(2000).

DIRECTIVE 96/9EC, MARCH 1996.

参见In 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Task Force,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he 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A Preliminary Draft of the Report of the Working Group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July 1994), at 44-05& n.130.

Act of January 6, 1897, Ch. 4, 29 Stat. 481.

Basic Books, 758 F. Supp. at 1535 ; Compare Campbell, 114 S. Ct. at 1177-78.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60 F.3d at 922 .

Sega Enters., Ltd. v. Accolade, Inc., 1993 U.S. App. LEXIS 78, *27, *5253 (9th Cir. 1993).

袁咏:《数字著作权》,载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文丛》(第2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页。

Neil Weinstock Netanel, Copyright and a Democratic Civil Society, 6 Yale Law Journal 283(1996).

迈克尔 · D · 贝勒斯著、张文显等译:《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3页。

982 F.2d. 693, 696 (2d Cir. 1992).

参见Maureen Ryan,Cyberspace as Public Space: A Public Trust Paradigm for Copyright in a Digital World, 79 Oregon Law Review 654 ( 2000).

J. H. Reichman, Design Protection and the New Technologies: The United States Experience in a Transnational Perspective, 19 U.Balt. L. Rev. 6, 142-43 (1989).

参见Maureen Ryan,Cyberspace as Public Space: A Public Trust Paradigm for Copyright in a Digital World, 79 Oregon Law Review 654 ( 2000).

参见Jessica Litman, Copyright and Information Policy, 55 Law & Contemporary Problems, 185, 205 (1992).

Christopher Yoo, Copyright and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79 N.Y.U. L. Rev. 212, 260-61 (2004).

参见Joan Robinson, The Economics of Imperfect Competition 102-04 (MacMillan, 1933).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