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总体上来说,网络上的言论自由度毕竟还算宽松的。一些纸质载体上不能发表的,可以在网络上传播。尤其是博客文化进入中国以来,申请一个博客空间,上传自己的作品,也是一种很好的传播途径。现在还变的很流行、很时尚了。一些名人、明星也有个人博客,追捧者众,人气相当旺盛。这在某种程度上,为现代快节奏生活下的“压力人”提供了释放与宣泄的空间。
精神可以无限,但精力却是有限的。有了博客,我就很少去BBS论坛了。但对于动手操作能力不过关的我来说,用博客要比用论坛困难得多,尤其在管理与操作方面,至少要有点最起码的电脑使用常识。前些天法律博客要改版,新版旧版并存,也有点叫我不知用哪一个好了。所以,我多日没写博客,也与改版之后不能做到快速适应有一定关系。毕竟,已经熟悉了的,再换一下口味,总觉得别扭。
我倒认为,这几年有了网络平台,对于作品传播以及人的创作积极性之提高,功劳无量。难以想象,在没有网络的日子,在不少传统纸质媒体尤其是核心期刊重作者学历、职称、地位、资格、辈分、名气、关系等气候下,会有多少才人遭遇埋没!网络作品在绝大多数世俗人眼里一文不值,也绝不可能作为技术职称评定的裁量标的,但却有无数男男女女热心投入网络写作,想说就说,放飞着自由的思想与丰富的情感。这同样是一种版权生活,且是功利色彩最淡薄的,写出来的文字也会更加真实。
思想与言论的表达本应如此。但现实中却有不少功利性写作,尤其是高校以及科研院所里的很多教研人员,把科研、创作与发表跟职称评定、职务晋升挂勾,为了升官与评职称而写作,目的性很强。受了这种思想的支配,作品的创作与传播环节将会滋生大量权利滥用以及秩序混乱的弊病。严肃严谨的学术论文成了格式化的复制粘贴动作,使作品的原创性与影响力大打折扣;更要命的是,这些人往往又喜欢打通关系发表文章,靠关系、权力或者金钱使作品得以发表,而不是靠作品本身的质量与价值。显然,如此的作品制作与传播的行为,神似小孩子玩的“剪子包袱锤”游戏。复制粘贴动作如“剪刀”,冥思苦想怎么投稿和发表,心理压力大,形似“包袱”,想方设法用尽各种手段砸向编辑,求得游说成功,那又好比是“锤头”。简要一总结,就是剪刀功夫拼写出来,包袱压力逼迫自己开门子、找路子,锤头作用“一锤搞定”,才终于松一口气。逢人便抱怨什么“科研真累”。
搞科研的累,可不是这么累出来的。科研活动是一项智力活动,如果把精力都耗在了非智力因素上,这种“累”的意义与价值轻如鸿毛,纯粹属于功利运动,是会遭人鄙视的。很多时候,我常常在想,写篇文章,为什么把自己搞的这么“累”呢?活的自由自在,为何不去独立地表达自主意志呢?和一些人聊起来,总会听到诸如制度、环境等身不由己的抱怨,但单就作品创作来说,没有什么制度赋予人以“剪子包袱锤”游戏式的放纵,也没有什么制度赋予游戏者去搞混本应纯洁的作品发表与传播这池净水。世上本没有恶劣的环境,“搞”的人多了,也便恶劣了。
当然,制度本身也有好坏评价。各种职称评定的死条条、硬框框,确实也由不得人不去适应。但即便是这些,也不会产生“剪子包袱锤”游戏的必然逻辑。毕竟还是有很多人,以扎实的学术造诣与严谨的治学之风,创作出不少质量过硬、影响深远的佳作。说实在的,就写作与学术而言,我不大怎么认可“天才”与“天分”之说。靠勤奋的积累与努力的思考才是最根本的,不想吃苦,只想偷懒,是不会有好成果的。但总会有人是只想走投机之路的,一旦取了巧,得逞了,反而把自己当作“天才”或者至少以为自己还真很“聪明”了。别人再吹捧几句或者“祝贺”一下,当事者的那种感觉则会更加得意洋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