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多日不写博客

  成年了,读了大学,终于没有了作文课。但在平日里我却养成了写信的习惯,一写就是四年。那时没有手机,也没有电子信箱,与远方同学朋友的通讯联系,就是靠书信往来。也许是因为从小仇视记叙文,我写信从来不用这种文体,几乎每一封信都是议论文。恰好有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来回的通信中,彼此写出对一些周围现象和事物的看法,交换各自的观点,不亦乐乎。当然,也有一些朋友不大喜欢用议论文体写信,每次都是记叙文或者散文,但我每次去信又总以议论文回应,显得很不协调。真是难以想象,假如那时要有个恋人的话,我可能连一封带有抒情色彩的“情书”都不写不来。但在我同学中,还真有“情书”高手,一写就是十几页、几十页,抒情味道极浓。当我问及他们有什么诀窍时,这些高手总是回答“感情到了,自然会流露出来”。天哪,原来他们不是“写作高手”,而是“情场高手”。这好歹让我找到了一些心理平衡。
  不过,经常地写信确实有练笔的效果。那时我每天都要去图书馆看书,学到的新东西、新表达,我在书信中都会想办法套进去,套用的时间长了,也就逐渐有了游刃有余、进出自如的感觉了。我总是认真地对待每一封去信和来信,一写就是一个通宵,或者至少要到深夜。宿舍每晚十点就断电,我点上蜡烛也要写,毫无困意。一中学时期的同学高考落榜,之后进了民办大学,来信与我谈及了在校情况,记得当时我写了近百页篇幅,谈了我对民办教育的一些浅薄看法。那时候写信的长度,少则八九千,多则两三万,是很正常的,每次去邮局寄信,总是要称重买邮票。最令我开心的是,这些书信不再是命题作文,也不必受评判的条框制约,而是由我任意发挥;读者也不再是教作文的老师,而是特定的朋友或者同学。禁锢终于打破,思想终于解放,自由又快乐。
  随着通讯技术的发达,电信与网络走进了我的生活世界。从此以后,写作突然减少了。想与朋友联系的时候,打个电话、发个电邮或者手机短信,就解决了。多数时候只是象征性的几句问候语,没什么创意,更没有什么“长篇大论”。但对于一个早已养成写作习惯的人来说,心里有了想法却不写出来、不说出去,那是很难受的。于是,我想到了网络平台。
  自从结识了网络,我顿时觉得这是个好玩具。从此,说的少了,写的多了。2001年10月19日下午5点钟,在中法网上注册了“土生阿耿”的用户名,并且发出了《司法考试,你的门槛实在太低了》一文,便立即引起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由于我在文章中提出了“司法考试的报考资格必须提高到本科层次”的观点,这在当时还允许专科学历报考的形势下,确实激怒了不少本科学历以下的读者,叫声、骂声、喊打声,声声入耳;网事、战事、吵架事,事事在目。那时我才发现,网络写作要比写书信好,因为书信的读者只有收信人,属于特定的读者个体;网文的读者则就多了,且是不特定的读者群体。显然,这对传播个人观点与想法来说极为便捷。自那此后,我只要有话要说,只要有空,就会写出来贴到网上,也不管迎面而来的是鼓掌的、拍砖的还是踢馆的。
  其实,从本质上来说,撰写并发表网文,也是在写信,只是传播媒介与读者对象不同罢了。但与写书信相比,写网文也有其自身的弊端。最明显的,莫过于思想的自由度了。给好友写信,可以放开缰绳,敞开供应;但发在网上,就没这么多的自由空间了。名义上可以说“有啥说啥”,但在实际上是做不到的,有时还会遭遇删贴之灾或者封杀之祸。更有甚者,有些字符要是在文中出现,一旦发到网上,还有可能会被识别为“非法字符”而被屏蔽,极为郁闷。


第 [1] [2] [3] 页 共[4]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