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方法自觉和中国法学品质之提升——关于法学方法问题的一点体会

方法自觉和中国法学品质之提升——关于法学方法问题的一点体会


张志铭


【全文】
  (本文根据2006年12月14日晚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讲座的速记整理而成)
  王军:我们现在开始,今天我们非常荣幸的请到了我们国家法学界的著名教授,人大法学院的教授张志铭老师,我们对他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张教授今天讲座的题目是《方法自觉和中国法学品质的提升》,他是我们计划进行的一系列关于法律方法论的讲座的第一场,我们陆续将进行法律方法论的讲座6到7场,从不同的角度。张老师是第一个,给我们的讲座开了一个头,下面我们就请张老师进行讲座。在此之前略微介绍一下,经贸大学有一个特点就是我们学校的老师有各个学校的背景,张老师在北大读本科和硕士,在中国社科院读博士,也工作了多年,具有非常丰富的背景,也使得视野非常宽。在座的同学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也是来自不同的背景,今天的活动是由中国法学会国际经济法研究会下属的国际经济法网站和我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的博士论坛,还有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的网站联合搞的节目。之后两个网站也会对张老师进行非常简短的采访。我们再次欢迎张老师!
  张志铭:非常感谢王军院长,感谢陈卫东老师,李俊老师、王英老师对我这个讲座做的非常精心的安排。正如王军院长说的,我的经历确实比较复杂,北大读本科、研究生之后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最初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做专业编辑,一做就是九年。这是一份特别适合老人做的职业,对于一个刚出校门的年轻学生来说,无疑加快了成熟的进程。 法律界做编辑的很多,但是做专业编辑吃编辑饭的可能就不多了。之后从杂志社调到法学研究所做了近十年的研究工作,然后调出社科院系统,到国家检察官学院做了一年多的副院长。接着就去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频繁的调换职业在中国不是太多见,尽管丰富了人生阅历,但在我上小学的儿子看来,这是他们老师所说的严重不适应社会。为此,他曾郑重其事地告诫我要注意这个问题。
  好了,言归正传,大家看我今天讲座的题目。正题目有点时髦,“方法自觉和中国法学品质之提升”。口气比较大,大有指点江山、为大家指点迷津的气派。只是今天不是很巧,大家可能已经感觉到我说话有点瓮声瓮气,有点感冒。没有讲我心里就有点发虚,这个题目比较复杂,即使最后我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拿出浑身的本事,可能在你们听来还是“不通”,气息“不通”,话题阐述得也不通。尽管这样,我还是想尽我微薄的学力来阐释这样一个宏大的话题。有鉴于此,我也低调地加了一个副标题,即“关于法学方法问题的一点体会”。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最近法学界有很多学者在讨论“中国法学向何处去”的问题。他们觉得此前中国法学可能出了一些问题,可能是方向性的问题。我不敢在这样的高度谈论法学方法问题,只是就自己在人大法学院开课过程中形成的一些想法,谈点体会。而且这丁点体会能不能给大家一些启发,还真不敢说。如果真是这样,陈老师也不要觉得太失望,开门没有见山,见到一个糊涂蛋,权当为你主持的这个系列的讲座做一个铺垫吧。
  我今天主要想讲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讲一讲法学方法的重要性;接着谈谈国内法学研究中的“法学方法热”,做一点分析和介绍;第三方面我想就目前国内法学方法研究的现状做一点阶段性的盖棺论定式的评论;第四我想就如何把握法学方法这一问题,在理论层面上做一点深刻的反思,再接着就是从操作的层面上谈谈如何进行法学方法上的选择和创新问题。不仅讲大道理,也谈一点法学方法操作方面的看法。最后我会做一个简单的小结。我的时间是一个半小时,最后留出半个小时,希望大家多批评。
  顺带说说,我的ppt是临时做的,由于我的电脑程序的版本有点老,做得不是太好。不过也算是刻意的,大家可以看到背景中有一把开着的锁,不仅有锁,还有钥匙。方法就是开启复杂法律现象或法律问题的钥匙。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