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评论2007年:把人民的呼声带上“两会”
胡健
【关键词】民意表达
【全文】
一年一度的“两会”召开在即,近日,人民日报国内政治部和人民网就老百姓最关注的 “两会”热点问题,联合在网上开展调查,鼓励社会公众通过投票和留言展现关注话题,提出政策建议。截止2007年2月28日,短短几天的时间,就有69085人参与投票,反腐倡廉、工资改革、垄断福利、商业贿赂、房价调控、食品安全、义务教育等成为热点关注的话题。重庆市人大举办“社情民意直通两会”主题活动,通过影响面广、贴近百姓的互联网和手机平台,让重庆市民联通参加人代会的重庆代表团,为参会的重庆全国人大代表提供来自基层的民情民意。民众积极参与、代表普遍关注、媒体大力支持,日益成熟、互动的“民意调查”充分显示:“两会”不仅仅是代表委员参政议政的殿堂,更是广大人民群众表达社情民意的重要平台。
代议制民主中,民意代表的作用十分重要;她(他)不仅是下情上达的重要途径和渠道,更是维护选民利益,监督政府行为不可缺少的关键一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是人民政协的三项主要职能,决定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中国要承担其民意代表的重要职责,这是
宪法赋予的身份,更是人民寄托的重任。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正处于转型期的国家,经济利益多元化,政治诉求多样化,面对各种利益诉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作为民意代表,如何才能更加准确地分析、取舍和提炼民意,把人民的呼声带上“两会”?我们期待今年“两会”之上,民意的表达能够出现新的变化和进步。
第一,“地方性”的民意表达少一些,“全国性”的民意表达多一些。我们的代表委员来自五湖四海,民意表达中包含一些“地方性”的因素不可避免,为本地方的经济发展谋取更好的发展环境、争取更好的政策支持也是情有可原。但是我们的代表委员是人民的代表委员,而不是地方的代表委员:从地方性的角度考虑多了,从全国性的层面势必就会考虑少了;为本地的利益谋划多了,全国一盘棋的统筹势必就会削弱了。人民的代表和委员,虽然来自于地方,但民意表达却应当立足于全国,从科学发展的角度献计献策,才能平衡各地方的利益,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第二,“行业性”的民意表达少一些,“全局性”的民意表达多一些。我们的代表委员来自各条战线,是各行各业中的行家里手和业务骨干。但是,我们的代表委员不仅仅是行业界别的代表委员,更是全体人民的代表委员。往年的“两会”报道中,我们时常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来自教育界的代表委员往往热衷于谈义务教育、高考改革、素质教育,来自政法界的代表委员往往倾向于谈司法公正、平安建设、综合治理,来自文艺界的代表委员往往更愿意谈知识产权保护、艺术创新、文化遗产保护。这固然体现了代表委员的意见在该领域的专业和权威,但是我们要知道,代表委员参加的是“两会”而不是行业或部门会议,身份是民意代表而不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或资深人士。因此,代表委员更应当从各自的职业和行业背景中走出来,关注的面更广一些,管的“闲事”更多一些,这样的民意表达才会更充分、更全面,更能反映人民的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