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市容、环卫、工商等执法者,对待马路摊贩的简单粗暴管理态度,不仅是执法者执法方式的单一、粗糙,也是执法者对待马路摊贩之价值观的反映。为官者,无论是官府还是官员,权力来自于人民,也应该服务于人民。官是民的公仆,已成公理。但在现实中,从一些官民关系看来,似乎颠倒了,民成了官的仆人,成了官的管制对象而不是服务对象。“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说起来确实很动听,但在有些地方、有些部门的实际操作中,却成了忽悠老百姓的幌子。时间久了,就会在民众中产生“狼来了”效应。显然,这对政府形象与威信是一种破坏,这种破坏不是来自民众,也不是来自批评者,而是来自政府自身,属于自我糟蹋与毁坏的结果。
以马路摊点治理为例,实事求是的说,在马路、街道摆设摊点,确实与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秩序发生冲突,对乱摆放、乱设摊的现象,有关部门也确实有职责也有职权进行规范与管理。但规范行为本身要做到规范合理,对马路摊点单纯依赖不加区分的封杀与堵截,不仅不能治本,也不能治标。堵了这么多年,摊点不但没有减少,在一些地方、一些地段反而多了起来。可见,采取不问青红皂白一棍打死的治理办法,实践证明行不通,弄不好还有可能引发新的社会问题,影响干群关系,损害稳定局面,殃及社会和谐。城市摊点为何存在?必须先理性地分析其成因,然后对症下药、合理引导、科学规范。从社会学的角度观察,不容否认,这些年来贫富差距越来越悬殊,失业工人与失地农民不断涌现,而与此同时,消费成本在逐渐提高,有些诸如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支出越来越大,已经超出了大量普通收入和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而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仍然处于不完善状态,惠及程度低下,仅有社会保障只能维持基本的正常生活秩序,一有其他无保障支出,便很容易陷入“揭不开锅”的无助状态。在这种情势下,寻求活路是人的求生本能,大量农村居民流入城市,寻找市场空间,谋求存活之道。这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并且越来越“问题化”。在这种情况下,堵截了这些外来人员的摊点,没收了他们的谋生器具,就等于剥夺了他们的收入来源,也就等于抹杀了他们的生活自我保障体系。因此,堵截摊点就等于堵截活路。这种简单粗暴的执法模式是非人性化的,只考虑了所谓的城市市容,而忽略了更高价位的人的生存危机。
另一方面,从经济学角度观察,为什么在城市马路街道设摊的人,有经营且持续存在的市场?道理很简单,是因为有广大市民的实际需求。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职业分工不同,各自向社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有别,双方的劳动投入所产出的结果恰好起到了互补的作用,各取其需。有需求即有供给,反之亦然。这是市场与价值的自发机理,属于经济规律,不可能人为改变或者破坏。实践也证明,这些年来马路摊点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确实便利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尤其是中低收入居民,在自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摊贩提供的便利服务,价格合适,又不用太多支出交通与时间成本,算计起来总归是便宜的。反过来,有了这样的需求群体,又活跃了摊贩的生意,使摊主有了收入来源,提高了生活水平。这是一种双赢效果,不仅于摊贩有益,于附近居民也有利。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