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法治评论2007年:从“女儿举报父亲包二奶”谈“亲亲相隐”原则的当代命运

法治评论2007年:从“女儿举报父亲包二奶”谈“亲亲相隐”原则的当代命运


胡健


【关键词】“亲亲相隐”
【全文】
  2006年6月,女儿举报父亲“包二奶”一度成为新闻热点:一个原本属于家庭内部的恩怨情仇,由于“女大学生、包二奶、反腐败、中纪委”等诸多吸引人眼球的“卖点”,在媒体的推动下,逐渐成为公众话题,引发了热烈的讨论。有人赞之,称其为“大义灭亲”;有人贬之,认为其有违“伦理纲常”;亦有人惜之,对其“偏激的性格、极端的做法”唏嘘不已。2006年8月14日,举报父亲“包二奶”的济南女大学生王静被其所指的“二奶”李翠莲告上了法庭;近日,法院一审判决认定王静构成侮辱罪,判处管制两年,并要求王静在判决生效后五日内删除其开办的“父亲不如西门庆”网站、“反包二奶”网页上所有侮辱李翠莲的文章。
  无论王静是否提出上诉,这个判决在法律意义上已经给这场争论划上了一个句号。但法院理性的判决不能替代民众感性的拷问,需要我们作出反思的是,究竟是什么原因酿成这出“家破、妻离、子散”的人伦悲剧?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古今中外,概莫除外。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抬头不见低头见,难免会有些矛盾和纠纷。那么家中的这本经该怎么念才好呢?是公之于众,检举揭发,还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选择,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由于处在矛盾中的家庭成员存在程度不同、性质各异的沟通问题,此时的心理抗拒取代了心平气和的平等沟通,“冷战”、语言暴力、肢体冲突屡见不鲜,打官司、写举报信亦不少见。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庭成员之间的纠纷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纠纷,往往有着复杂的背景和特殊的原因,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家庭矛盾的外化只会加剧心理抗拒,更加激化家庭人际矛盾,催化“家庭暴力”。“家丑不可外扬”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也才更加准确。王静的悲剧,正是在于没有用亲情来唤回父亲,没有用温情来安慰母亲,而是让仇恨充满了自己的胸膛,最终选择了用一种极端的矛盾外化的方式来解决原本可以在家庭内部通过沟通协商来解决的问题;她的偏激行为加深了家庭的裂痕,不但没有促成父母关系好转,连父女之情也岌岌可危。
  从法理的角度看,女儿举报父亲的行为也不妥当。十年砍柴先生极力不赞成女儿告发父亲之“恶”,认为“亲亲相隐”的原则至今也不过时,女儿举报父亲对社会最基本道德——家庭伦理的伤害是巨大的,远远超过举报一个腐败分子可能带来的社会正效益,这一论点引起了很多人的不快或者是不理解。不少社会公众认为,“亲亲相隐”的原则建立在人格禁锢的基础之上,是“三纲五常”的礼教束缚的产物,应当被视为糟粕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中。事实上,即使在现代文明社会,“亲亲相隐”也有其积极和合理的成分,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
  首先,“亲亲相隐”是法律人性化的具体体现。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是家庭,在众多的社会关系中,使家庭关系得以维持和延续的最基本的因素无疑应当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关系。亲情,是人类一切感情联系的基础,是一切爱的起点。亲情联系是人类最基本的、最不可逃脱的联系。“亲亲相隐”维系了信任,稳固了亲情,是法律人性化的具体体现。而立足于人情,不强人所难,不背逆民心的法律,有利于形成公民亲法、服法、守法的和谐氛围,这也正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


第 [1] 页 共[2]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