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在遗忘中被歧视

在遗忘中被歧视


石聚航


【关键词】现代化;高等教育
【全文】
  教育,尤其是这种在现代化话语中被赋予更多的除了智识上的优势,还有许多难以名壮的优越感的高等教育。在设计的模式上把这个国家中最具有力量也是最具基础性的——无论是在地域上还是在绝对的人口数量上——农村给遗忘掉了,甚至不能排除某种轻蔑的排斥与拒绝。
  尽管,我也深信,制度设计者并没有将这种意思通过技术性的处理给融合进去,但,我们仍然却不能得出“善良的人却永远不犯错误甚至不犯罪”这样具有绝对意义与普适性的结论。
  这些断想是在一些学者对于中国一些制度的实证分析中觉察出来的,尽管他们并没有明确的表示出这样的倾向或者观点。比如在苏力《送法下乡》的分析中,我已经越来越感触到了一种危机,一种为处于中国政治与经济边缘地带,但甚至带有根基性地位的农村的忧虑。虽然作者的这本论著是在距今将近10年前的分析与论述,但作者的一些分析,至少在今天看来,仍然并可以适用于今天中国的一些问题,甚至是突破局部而更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分析方法。
  如同作者在书中所质疑的那样,法学院的学生都到哪儿去了?对这些被人们称呼为一个时代的脊梁或者中流砥柱的群体,在接受了完全正规化现代化的制度陶冶之后,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拒绝了自己的故乡,当然,也如同作者所说的那样,同时也被动的被广大基层所拒绝了。
  我相信一个论断,中国的现代高等教育,不是为农村设置的,至少可以说对农村的关注不够,也甚至可能是无意或有意的在一种习惯势力的驱动下被遗忘掉了。
  而遗忘本身就意味着设计者主观上的不重视或者歧视的态度,说遗忘,不过是歧视的另一种相对来说比较“冠冕堂皇”的说法罢了,如果平心而论。
  确实,相对于以前——可以追溯到很久远的年代里,今天的教育格局总体来说,似乎显得更为公平一些,突出表现在教育吸收的口径开始变的宽大起来,条件也逐步的放松起来,比如今天的报考已经完全取消了农村或非农村的成分的限制以及年龄上的制约。
  必须看到,我们今天的模式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至少相对于昨天而言如此。
  之所以说是对农村的歧视,这多少是从结果主义的角度来论述的。
  首先,对于农家子弟——当然也包括本文作者在内,进入这种现代化的模式空间,不仅是个人的夙愿,这种选择可以说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编制并且也为之付出了矢志不渝的努力。因此,在农家子弟的身上,这种在城市人看来是感触象牙塔或者提高自身修养的途径,更多的附带有任务或者改变命运的包袱。而一旦某个家族中的孩子高中,其产生的影响在那个局促的圈子内无疑是非常震惊的。而这些在邻居看起来是有出息的孩子,在经过了四年或者五年的教育之后的代表性特征,便是把家族摆脱农业户口的身份,而挤进拥挤的城市。而城市的知名度则很大程度上与出息的程度联系起来。也正是因为如此,对于一个在这样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子弟,其毕业之后的底线,便是无论如何不能回去,除了避免那些来自各个方面的闲言碎语所带来的压力外,还有他们已经在无形中已经与曾经养育自己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隔阂,甚至是断裂。他们,已经被逼的留在了城市。


第 [1] 页 共[2]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