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许可侵权”与间接责任
《英国版权法》只规定了有限的几种构成“从属侵权”的行为。同时,普通法中“协助/帮助( assist/contribute) ”侵权的规则本身就比较模糊,在美国之外的英美法系国家也未能得到充分发展,难以成为法院判定帮助他人侵权者承担责任的依据,(注:英国学者Philip Sales指出:“协助第三方对原告进行错误民事行为的人可能要被施加责任。……这一原则较少被承认……”,参见 Vivienne Harpwood, Principles of tort law( 4th Edition) , Cavendish Pub. Ltd. (2000) p. 790-791。)而普通法中“替代责任”的适用也只能以存在雇主与雇员关系为前提,这远不能涵盖其他应为他人行为对版权人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形。对此,英国并没有像美国一样通过扩大“替代责任”的适用范围加以解决,而是在《版权法》中规定“许可权”,而在“直接侵权”和“从属侵权”之外创造了一类新的侵权类型——“许可侵权”。(注:英国在1911年的《版权法》中首先引入了“许可侵权”。英国版权法学者Copinger等指出,1911年《版权法》对“许可侵权”的规定显然推翻了一个人只为其雇员承担责任的规则,参见Copinger and Skone James on Copyright, §7-149, Sweet & Maxwell, Ltd. (1998)。)
《英国版权法》第
16条明确规定:未经版权人同意,许可( authorize) 他人实施受版权专有权利限制的行为者构成侵权。以
《英国版权法》为立法参照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版权法》在赋予版权人以一系列版权专有权利时,均同时规定版权人有权许可他人行使这些专有权利,(注:See 17 USC 106; ( Canada) Copyright Act, Sec 3(1) ; ( Australia) Copyright Act 1968, Sec 13(2). )即意味着版权人之外的人“许可”他人行使版权专有权利构成侵权。由于“许可”他人侵权者自己并没有直接实施侵犯专有权利的行为,因此“许可侵权”也可被视为一种“间接侵权”,能够导致“间接责任”。(注:需要指出的是:一些英美法系版权法学者认为“许可侵权”是“直接侵权”,参见Brad Shermann, James Lahoren, AUS International Copyright Law and Practice Scope, §11[1][a][ⅱ], Matthew Bender & Company, Inc. , (2002); Jared R. Margolisn, HK International Copyright Law and Practice Scope, §11 [1][a][ⅱ], Matthew Bender & Company, Inc. , (2002)。这可能是因为《版权法》将“许可权”与其他版权专有权利置于同一条款下进行规定,即版权人享有一系列专有权利并有权许可他人行使这些权利。这样,从条文结构上看,“许可权”就成了版权人“专有权利”的一个组成部分。擅自“许可”的性质即与擅自行使版权专有权利相同。这种以版权法的条文结构区分“直接侵权”与“间接侵权”的标准与本文不同。)
“许可”本身是一个非常含糊的用语,它高度依赖于法院的解释。英美法系的法院都承认“许可”是指明示或默示地给予他人从事特定行为的权利。(注:英国的判例见Falcon v. Famous Players Film Co. , [1926]2 KB 474,加拿大的判例见Muzak Corp. v. Composers, Authors and Publishers Association of Canada Ltd. , [1953]2 S. C. R. 182,澳大利亚的判例见Moorhouse v.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1976]R. P. C. 151。这些判例还将“许可”定义为“同意、批准、赞助”( sanction, approve and countenance) ,但正如有学者指出的:“这个所谓的定义只是把一个模糊的表达换成了另一个同样模糊的表达”,Hugh Laddie, Peter Prescott, Mary Vitoria, The Modern Law of Copyright and Designs( 2nd Edition) , §24. 12, Butterworths(1995)。)显然,明示“许可”他人进行侵犯版权专有权利的行为构成“许可侵权”。例如,如果一部作品的数名作者中有一人超越自己的权利范围,擅自许可他人行使本应由全体作者共同享有的版权,就是“许可侵权”。(注:See Cescinsky v. G Goutledge & Ltd[1916]2 KB 325; Powell v. Head, [1879]12 Ch D 686. )但是,对于在其他情况下如何认定“许可侵权”特别是“默许侵权”,各国法院之间存在着很大分歧。
澳大利亚法院对“许可”的解释最为宽泛。在著名的“Moorhouse诉新南威尔士大学案”中,版权人指称新南威尔士大学明知放置在图书馆的“自助复印机”有可能被用于版权侵权,却没有在复印机上张贴正确的版权警告,是“默许”读者侵权。新南威尔士最高法院判决版权人胜诉,认为向他人提供复印机等可用于侵权的工具,或者能够控制这种工具使用的人,如果知道或有理由怀疑该工具有可能被用于进行侵权行为,但却没有采取合理的措施加以预防,即构成“许可侵权”。(注:Se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v. Moorhouse, 133 C. L. R 1, at 13-14(1975) . )再如,娱乐场所的业主在误信其聘用的乐队享有表演权的情况下批准乐队演奏音乐,以及为娱乐场所的“自动点唱机”提供唱片,但不问其用途的行为均被判定构成“许可侵权”。(注:See Australasian Performing Right Association Ltd v. Canterbury-Bankstown Leagues Club Ltd[1964-65]N. S. W. R. 138, Australasian Performing Right Association Ltd v. Koolman[1969]N. Z. L. R. 273, Winstone v. Wurlitzer, etc. [1946]V. L. R. 338. )澳大利亚《版权法》在总结了法院以往对“许可”的界定标准后明确规定:判断被告是否构成“许可侵权”时应当考虑三个因素:此人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控制他人侵权行为的权力,此人与直接侵权者之间关系的性质,以及此人是否采取了合理步骤阻止或避免侵权行为。(注:See( Australia) Copyright Act 1968, Sec 36(1) ( A) . )这意味着即使是不作为,或对他人是否会从事侵权行为漠不关心,也可能被解释为“默许”他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