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这确实是一种让人向往的体现在日常教学中的学术交流状态!那么您的学生最初反映如何,他们一开始就能适应这种授课方法、或者说,他们一开始就能很规范地进行学术讨论吗?
答:说实话,对于我的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们最初的确是有些无所适从。因为他们已经在既有的教育体制中养成了一种惰性和惯性——不爱主动思考、不敢质疑、对于书本的知识不加反思。因此,他们在讨论的过程中普遍不会提问题,不会发现和把握其他同学发言中的问题所在,不会抓住问题做进一步的追问,更不会在讨论的过程中开放出值得进一步追究的重大理论问题。因此,在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课堂讨论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与此同时,也有学生不断向我提议,希望我能够按照一定的脉络给大家讲授相对确定性的知识。面对这个情况,我当时反反复复地对他们讲三个字:“慢慢来”。“慢慢来”既意味着,从不会讨论到学会深入探讨问题,是一个需要慢慢转变的过程;它也意味着,读书和做学问本身就是一个需要“慢慢地”认真磨砺与涵养的过程。总之,“慢慢来”是我要告诉他们的一种学问人对学问和对人生的态度。渐渐地,他们开始接受和融入进我的课堂中去了。现在如果你去看我的课堂,就会发现我的课堂上不仅人数多,各色人等都有,而且讨论在严肃认真的气氛下“热烈地”进行。我上课一不点名,二不记旷课和迟到早退,而学生们之所以能够积极和主动参与,只可能是因为他们已经实实在在地看到了自己及周围同学身上的进步和提高。
7,由03级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生为主体的第一期“小南湖读书小组”已经出版了他们的阅读文集《知识与法律》,其中包括了9次阅读的读书报告,而且反映也很好。那么请问,在这些阅读文本的选择上,您有某种标准吗?
答:“小南湖读书小组”致力于打破既有学科所设置的认知屏障,并且直面同学们所形成的上文所述的那种“知识真理化”的趋向,而这就是我所谓的知识认知方面的“开放性”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对“小南湖读书小组”阅读文本的选择上。
从一个角度来讲,“小南湖读书小组”9次读书活动所选择的这些文本,按照传统的学科划分标准来看,显然是政治哲学、社会学、科学与知识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不同学科领域中的重要论著,但是其间却惟独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法学方面的论著。阅读文本的有意识选择和有针对性的阅读安排(对华勒斯坦的《开放社会科学》和《所知世界的终结》的阅读以及对哈耶克《自由社会秩序的若干原则》等论著的阅读),其目的主要在于使读书小组成员认识到既有学科体系和学科划分标准的人为性和局限性,尤其是要使同学们认识到既有学科体系和学科划分标准对我们认识具体问题所设置的“反认知”的屏障,进而期望同学们在阅读、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不再以既有的学科划分标准为我们进行知识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的当然边界或当然前提,而是以问题的认识或建构为重心,展开“开放性”的讨论和思考。因此,“小南湖读书小组”的阅读方式,是一种在超越学科意义上的“开放性”阅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