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在日常教学中践行学术理想

  “大师思想Seminar”是我在这个学期开设的一门新课。它主要是针对“原典精读”课程在集中讨论与专门研究方面的欠缺而开设的,亦即在“原典精读”课翻译完一位法哲学家的一篇论文后,我们再专门结合他的代表性论著或理论展开一次集中性的讨论。具体方式是,先由一位专门研究该大师思想的博士研究生对这一论著或他的理论做一个背景性综述并力图开放出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然后在我的主持下,由现场同学进行自由讨论;最后,我会对整个讨论做一个简短的学术评论。
  2,感谢邓老师的细致介绍!我们都还记得,当初您进入吉林大学时做过一个给人印象极其深刻的就职演讲,其中您提出了针对中国法学进行批判和重建的构想;而“小南湖读书小组”被您本人称为是“应聘为吉林大学教授后所做的第一件实事”。那么,我们想请问您,开设这些课程与您进入学术体制的计划和目标有什么联系呢?
  答:2003年,我从一位自由学者转变成了学术体制内的一员,而这一身份转换的确是我个人学术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举动之一。我之所以进入学术体制,如当时的演讲辞中所言,目标之一就是想“推动中国法学的批判与重建”。而之所以要确立这一目标,坦率地讲,是源出于我对中国学术界现状所做出的两个基本判断:第一,我认为,西学东渐以来我们虽然引进了大量的西方经典论著,但我们对于西方的经典理论还只是停留在介绍和传播的阶段,而根本没有进入研究、批判和对话的阶段。因此,我们至今对这些西方经典论著所采取的更多是一种“消费主义”的态度。第二,一定程度上正是由于我们对西学知识以及其中所负载的“理想图景”不加反思地“消费”和套用,所以在我们的学术研究中,“中国现实”乃是不在场的。因此,我认为,我们当下的学者尤其是法学研究者应当担负起如下这样两项学术使命:第一,就是回到经典进行批判;第二,便是面对中国当下的“现实”进行理论上的建构。
  我对上述两项“批判”及“建构”使命的设定,在知识论的意义上讲,实际上源出于我所谓的“知识生产与再生产的两项铁律”。简要地说,第一项“知识铁律”是有关知识传统与知识增量之关系的铁律,它揭示了批判既有理论的必要性;第二项“知识铁律”是有关知识限度与知识批判间关系的铁律,它强调知识自身之有限性因而为批判提供了可能性。换言之,如果我们想清楚地知道我们当下的知识状况及所处的位置,清楚地了解我们自己知识工作的性质和方向,那么我们就必须回到经典进行批判;而且,惟有在批判的过程当中我们才有可能进一步地认识和理解我们的生活世界乃至我们的生活世界与其他各种世界的关系。因此,回到经典进行批判,在这个意义上又是为了建构而进行的批判。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