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为权利而打分∶ 再议判例评释制度与个案评价系统

为权利而打分∶ 再议判例评释制度与个案评价系统


季卫东


【全文】
  在中国,认真坦率的批判的确是要冒险犯难。但换个角度,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批判还是比较容易的,因为可批判的现象比比皆是,几乎每个人都满腹牢骚。倒是制度创新的建设,似乎还更难些。有些举措既与旧体制冲突,也与旧传统冲突,既触犯既得利益集团的逆鳞,也未必得到弱势群体乃至一般大众的理解和拥护,弄不好就像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建设既然太难,那么不愿意苟且、不流于保守、也不忍心冷漠的人们就只有一个选择∶更倾向于唱反调的批判。
  在国家回应机制与个人合法诉求之间出现隔阂并且渐行渐远之后,批判就不得不走向极端。但是,不得不指出∶在情绪化的对立状态中,决定结局的多半只是“力”而不可能是“理”。法治秩序固然离不开“力”,但更离不开“理”。因此,尽管形势很难让人乐观,但我们还是不得不坚持不懈地致力于说理的制度化作业,也就是说,要以最大的韧性坚持基于反思理性的建设、步步为营的建设。
  具体到法律执行以及审判等非常狭窄、非常专门化的方面来说,为了推动制度创新,争取社会转型软着陆,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硬着头皮做不识趣者,反复强调判例研究以及网上个案评价系统的建设性功能。依个人浅见,与其不断追加各种审判监督举措以至于叠床架屋,毋宁采取切实手段尽早完善判例制度。只要让所有判决都阐明理由并公开发表、编纂成册,让法律人以及学者都能站在独立的立场上对判决进行详尽的评释,就可以收到让司法腐败釜底抽薪的治本效果,也可以减少对审判人员进行个别监督的成本。因为日常化的判例评释活动很容易让违法审判以及制裁畸轻畸重的问题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也很容易利用现存的再审制度或者其他方式加以纠正,并酿成司法者都审慎行事的良好氛围。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特意提倡大力加强判例研究,并期待有可能尽早创办一份由学者主持的、独立自主的、有权威性的判例评论杂志。为了不使判例评释流于肤浅甚至流于形式,必须使判例研究与大学等机构的学术活动和教育课程密切结合起来,把判例评释作为培养部门法专业研究生的基本内容,让他们的学术生涯从有深度的、规范化的判例评释起步,避免大而无当、华而不实的学风和文风蔓延持续下去。应该采取一些措施鼓励研究生和青年学者发表判例评释,承认有关研究的成果具备不逊于学术论文的价值,相信这样做对法学研究和司法实务的迅速改观都会产生较深远的影响。当然,判例研究的强化还涉及到法学教育制度改革以及学术水准的提高。


第 [1] [2] 页 共[3]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