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我为什么还要写作——读苏力

  在某个宁静的午后,在图书馆细细品味着苏力的文章《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在阅读序言的时候,被一个问题所吸引:什么是你的贡献?我不禁惶然,对于此,我从来没有考虑过,甚至从来没有过这么一个概念——贡献。贡献?我有吗?我开始如数家珍,05年发表了几篇文章,06年在某杂志上发表了多少文章,某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图书。我想这应该也可以算我的贡献吧?因为我用稿费买了东西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存了银行,支持了中国邮政储蓄业的发展等等。但我发现除了这些再也找不到我的文章的价值所在了,变成了几张钞票,安安静静的变成米酒,衣服,手机。可等我对照了苏力文章中贡献的标准后,我傻眼了作为一个法科四年级的学生,到今天为止,我没有一点贡献。
  尼采写了《我为什么要写作》,这个自诩为太阳的天才疯了;王小波写了《我为什么要写作》,在发表时代三部曲之后,猝然病发,英年早逝;现在我也开始考虑我为什么要写作这个问题,就似乎不怎么吉利吧,但结果会怎样,会不会出现流年不利的情况,回过头一想快过年了,喜气会冲散我的晦气的,也就不管了。但自己释怀了,不能保证别人也同意,拾人牙慧、附庸风雅等词肯定要与我相伴一些日子了。
  既然这样,那我为什么也还要写作?
  第一不能回答苏力先生的问题什么是你的贡献,第二自己没有尼采王小波等人的才能让自己的文章给人一种深刻的思想。
  王小波把“我为什么要写作”的回答归纳成四点:我觉得我有这个才能,我要享受思维的乐趣,进行诗意的创造,独白也是为了交流。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的顾准拆下肋骨当火把,他说,一个人,用全部生命写出来的东西,并非无聊文人的无病呻吟,应该铭刻在脑袋中,溶化在血液里。我拷问自己,能做到吗?摇头是我永远的回答。我努力寻找自己写作的理由,在一个角落我终于发现了,首先曾经我把写的作品当作一种荣耀,当作一种资本,我知道我错了,那是一种不负责和对写作的亵渎,我应该做的是把写作过程当作种种记忆的痕迹,痛过了至少知道曾经的伤痕在那。笑过了,知道幸福从哪来。其次软弱的人常常自欺欺人,生活中我也常常如此,有人说“在网上是个愤青,现实中大都是缩头乌龟。”我一看就懂了,至少现在我还是这种人。但我并不感到羞耻,周星驰在《唐伯虎点秋香》中吟了一首诗“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要回头伤往事,且把风流唱少年。”我拿来为自己辩护。我作为一个软弱的人,天生憎恶浪费与暴力,我固执的认为浪费与暴力这两种坏脾气都是因为愚昧而产生的,我试着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给软弱者多一点生存的空间,所以决定写文章给一般有权力的男女,一群不学无术照样衣食无忧的老少爷们读,好让他们懂得他们生长的在世界上的历史以及主人公我们软弱的人的历史。
  在结尾处,我想起了苏格拉底的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仰慕苏格拉底的才华,远道迩来向他求学,一段时间后,他问苏格拉底,先生,我学这些有什么用呢?苏格拉底听了,对旁边的人说,给他一点路费,让他回家吧。


第 [1] [2] 页 共[3]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