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社会现代化背景下构建法治和谐社会的若干思考
孙章禄
【摘要】方今社会西化铺天盖地,但中国仍根属乡土,这是我们无法抉择与逃避的现实。本文运用时空经纬,追溯文化的乡土根源,明晰乡土社会现代化过程中法制所遭遇的尴尬困境,探讨法治社会不可忽视的宗教因素与资本因素,寻求可能培育和谐法治社会的沃土。
【关键词】乡土社会儒学;现代化;法律信仰宗教
【全文】
一 前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还是乡土性的。今天中国农村人口仍有9亿多,即便是在城市打工、念书或是经商,仍或多或少保留着乡土气息和习俗。若出生在农村,你便免不了常和泥土打交道,而乡土的文化习俗正是从着泥土里生长出来的。经过数千年的耕耘和扬弃,乡土习俗早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亦包括人的思维),多彰显于喜事与丧事。譬如某家娶媳妇、生孩子,或建房子,总会邀请十几二十个亲朋好友,邻里乡亲举杯同贺;就连杀猪宰牛都会分发“猪红”(即煮熟的猪血)、“猪肠”或“牛肠肺”等,乡情浓郁!某家有人过身(即去世),大伙会主动上门帮忙办理丧事葬礼,如到山上挖土筑墓穴,执旗抬棺材。若死者尚有债务未收回,债务人定会主动上门把钱交还给其亲属,以示对死者的尊重。过年过节,白发老人黄毛小儿相携,家庭主妇挑祭品来土地庙、公王庙,祈求家人四季平安,五谷丰仓。诸如此类,举不枚举。一般到他人家做客,传统些的长辈都会询问自家的父母或祖父母名氏,一查是否相识相亲,二探家庭背景,藉以评价本人品性。我们不妨充老沿此规矩,也来查探中国乡土文化根源。
二 乡土社会的根源
在混乱的春秋中期,有个孩童自幼父母双亡,放牛羊看仓库,少年早熟。他便是后来影响中国文化最为深远的思想家孔子。相传他在玩游戏就“常陈俎豆,设礼容”,学习礼仪节范,以道义和仁圣自律。他有个老师叫老子,是道家的开山始祖。何为道?“道者,万物之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通俗地说,道便是自然,是天人和谐的生活姿态。老子朴素的自然主义哲学对天命神学提出了挑战,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西式宗教在中国的生长。比起老师,学生孔子更加关注世俗生活问题,倡导以礼来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维持社会秩序稳定;一道德教化作为治理国家的出发点和先决条件。他提倡个人“克己复礼”,“以仁爱人”,恪守中庸的处世态度;倡导国家“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共筑大同社会。衣钵老子的神学观,孔子表现出对“天”的敬重和对“鬼神”的怀疑,对命的重视和对生死的超脱。当然圣人孔子也有瑕疵,诸如鄙视劳动人民,轻视女人。孔子这些言论慢慢形成话语霸权,并占据了两千多年之久,而所有这些都已深深烙印在国人的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