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加强贷后管理
在贷后管理中,指定专人负责,紧密跟踪贷款企业,全面掌握贷款企业的贷款运用、经营状况、财产状况,同时要加强合同管理,特别注意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发生变化情况时的法律审查,确保合同履行全过程均合法有效。要规范贷款档案管理、催收工作,保全诉讼时效;要指定专人负责跟踪抵押物及质押物,发现抵押物或质押物因市场变化、自然损耗或因时间推移贷款本息增大等原因造成抵押物或质押物不足值时,要及时追加担保;发现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有严重危害我行债权的行为时,及时中止合同履行,提前收回贷款。
有关联企业的,贷后管理中尽可能将整个企业集团作为一个整体。不仅要关注借款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而且要关注整个企业集团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尤其是控股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因为在控制和被控制关系存在的影响下,单个企业及供应状况、财务状况的恶化势必影响、波及到整个企业集团。
此外,贷后管理中,要避免将贷后管理简单化、等同于收息的做法。要切实将贷后管理制度落实到实处,尤其要注重对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的掌握、了解,关注企业的重大资产处置情况,关注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变化(包括但不限于企业改制),企业面临的诉讼风险等。
四、银行主诉经济纠纷案件执行难问题的解决
要解决银行胜诉判决执行难问题,应从外部执法环境优化和内部有效管理等方面来解决。
(一)优化外部执法环境,加强法治建设
1、树立市场经济观念,提高社会信用意识
诚实信用原则已被确立为我国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并被学者尊奉为“帝王条款”。但“徒法不足以自行”,当前必须转变观念,在经济交往中以一个诚实守信的民事主体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尊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运行规则,正确面对市场风险,使市场经济观念得以深化。首先,要广泛深入地开展诚实守信教育,奖励诚信,惩罚失信,从思想上、行动上彻底根治诱发失信因素和投机心理,进而强化社会公众的信用意识;其次,加快建立企业信用制度的微观基础。要坚持不懈地通过政企分开、产权明晰的政策,明确投资各方的责、权、利,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其三,尽快统一企业信用评估体系。由人民银行牵头,在各商业银行信用评估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完整统一的对企业信用进行评估的制度和评估体系;其四,建立企业信息服务中心。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和相关政府部门的帮助下,通过从政府各职能部门和其他部门、中介机构收集企业信用信息,依托某一政府部门,建立统一的企业信用服务中心来负责,建立企业信用档案,构筑统一的企业信用服务平台,对企业信用进行调查、监控等工作。
2、规范政府行政行为,摒弃地方保护主义
积极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是政府应履行的重要职责。因此,要合理界定政府行为,减少司法干预特别是胜诉案件执行过程中的行政干预。政府要进一步提高信用意识,更新观念,转变职能,摒弃地方保护主义,摒弃逃废银行债务是“减免”企业负担的错误思想,努力为银行创造社会信用环境,以适应我国加入WTO的需要;政府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失业救济制度、社会保险制度和完善企业破产机制和重组机制,降低被执行人本身的成本,使被执行人有足够的资财履行本应履行的法定义务;结合国家“四五”普法规划,继续加强对各级行政机关公务员的法律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规范公务员行为准则,加深对人民法院独立行使职权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性认识,提高依法行政,支持人民法院开展执行工作的自觉性;同时,作为银行,也要积极主动与政府处理好关系,要多请示、多汇报、多沟通,以争取地方政府的理解和支持。阐明地方政府、银行、企业的互惠互利关系,只有三者互相支持、互相配合,才能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摒弃“企业是地方的企业,银行是国家的银行”这种保护企业、牺牲银行的错误观念,求得地方政府支持,理顺银行和企业关系。
3、改革司法体制,确立司法权威
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的关键在于改革司法体制,使法院摆脱与地方的人、财、物的联系,如地方法院院长及审判、执行人员由上级人大或其常委会任命,不再由同级人大或其常委会任命;法院的经费由国家统一列支,不再吃同级财政等,从而摆脱地方的不正当束缚,建立符合现代法治原则的司法体系,真正使法院成为文明社会的中立力量,使法院在履行其职能时能够做到心无旁忌,进而保证司法公正,克服地方保护主义。
司法权威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是司法传统的缺乏和社会对司法公正性的不信任,因而要真正做到法院的判决说一不二,得到人们的信服,关键在于提高法官素质。一是提高法官的职业技能,培养良好的法律素质;二是提高法官的职业道德,培养健全的人格修养。通过提升法官的整体素质,建立一个有着崇高地位和高尚品格的法官职业群体,使法官成为一个有着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阶层。
4、完善有关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