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平安福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构想篇

  三、高效的社会救助保障机制
  建立城乡社会救助长效机制,对于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促进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还存在一些明显的薄弱环节,一是对困难人群存在的长期性、必然性认识不足;二是对济贫的责任与公民权益保障认识模糊;三是重视经济救助,忽略精神救助;四是制度建设滞后,工作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带有一定的随机性和随意性。一些基层政府和部门,还存在着满足于随机的临时救济,而不注重社会救助制度的建设问题,部门之间工作缺乏协调,救助标准不规范不统一,使社会救助工作长期停留于被动应付的低水平状态;资金投入滞后,筹措来源单一,使用分散。社会救助资金的支出主要是财政支出,而各级财政用于社会救助的支出远不能满足社会救助的实际需求,需要建立广泛的、多元的资金筹措渠道,实现社会救助社会化。但现有的非政府救助行动存在组织机构不足、行动效率不高、救助渠道不畅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使民间零散的、可能的救助力量难以有效地整合并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就是来自财政的有限资金,往往也是分散使用,出现多头管理等问题,没有形成合力;社会宣传滞后,“社会救助社会化”的社会氛围尚待形成。
  针对以上缺陷,应当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保障机制建设,做到:
  (一)社会救助保障机制建设体系化
  逐步建立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灾害救济制度为基础,包含基本生活、自然灾害、就业、教育、医疗、住房、法律等多项救助内容的城乡一体、管理规范、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新型的社会救助体系,全面提高社会救助工作整体水平。
  (二)社会救助保障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首先,在主体上,在坚持以政府为主导这一原则的前提下,实施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多方参与、上下联动的运行机制;在资金投入上,坚持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原则;在救助方法上,坚持政策减免与救助补充相结合的原则;在救助措施上,坚持政府救助与政策扶持、鼓励劳动自救相结合的原则;在救助范围上,坚持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其次,救助工作适时化,遵循先急后缓、量力而行的救助原则。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指数及财政承受能力适时调整低保标准,健全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再次,在救助工作中要把握好有所侧重、有所倾斜的原则。社会救助要立足社会公平、注重救急,不能搞平均主义;社会救助的目的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三)拓宽社会救助资金来源
  社会救助资金来源主要是两个渠道,即政府投入和社会捐助。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通过立法、财政预算来保证政府投入,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逐步增加救助资金所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要推进社会捐助日常化、制度化,扎实建设好社会捐助站等慈善网点,保证社会捐助渠道的畅通;要严格资金管理,建立专项预算、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制度,确保资金安全。
  (四)健全社会救助工作法制
  一方面,要明确社会救助工作责任,进一步健全组织机构,理顺管理体制,并将社会救助工作的完成情况纳入部门全方位目标考核体系;另一方面,要把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建设与制定完善社会救助法规结合起来,健全社会救助工作的法规体系,使社会救助在制度层面上从部门规章向法规体系发展,确保社会救助制度的长效性和权威性。
  (五)加强社会救助宣传工作,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作为开放较早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福建省相当一部分企业和公民个人、家庭已经过上了小康生活。但问题是,一方面高消费、奢侈之风愈演愈烈,另一方面,社会捐助却始终曲高和寡。因此,必须在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同时,加强宣传力度,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营造社会氛围,使社会捐助活动深入人心,使更多的人热心慈善事业。
  四、及时、全面、准确的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
  舆情民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时空内,社会公众围绕某种或某些社会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就该现象本身及其产生原因、预期后果等所持有的某种心理态度、意见、评论和希冀等。舆情民意的形成,既有公众个体或群体对各自利益的表达、维护与愿望,也反映出公众对社会发展的模式、路径与目的的愿景,实质上是社会公众籍由对某一或某些社会特定现象或事件的意见表达,宣示自己对国家经济、社会、政治、法制等事务的参与积极性,因而也体现出社会公众对国家管理阶层的评价,对国家管理者所持有的政治态度。所谓“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以民为本是古今中外社会政治模式的根基,不会听取民意的政府无疑不是负责的政府,不是善治的政府。听取民意,获知舆情,不仅仅是政府亲和力的具体体现,而且还是执政的必须。一个政府是不是负责的政府,是否善于听取民意是一个重要的标准。一个责任政府的任何治道变革,其路径必然是自听取民意始,至实现民意终。基于此,党的十六届四次会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要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