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冒险越过法律的雷池,将传闻中的暴力付诸于行动,用私力来维护自己早已存活不多的权利,他还能做什么?情与法,步步紧迫,绝望的父亲,失控了!如同发怒的狮子,他不顾一切,私自到学校看望女儿,将女儿强行带走。这次违法探访——错误的父爱表达方式,却吓坏了孩子。女儿根本没有机会认识父亲,更不可能感受到他那深藏于心底的父爱。而三年前的起诉,妻子的指控,孩子的血衣,更意外地使他原本与女儿的“度假”计划,在警察和舆论面前,演变成一场父亲绑架女儿的案件。度假?绑架?泾渭分明的两件事,为何此时,在司法的介入后,却模糊了本应显而易见的界限?
在司法的视野中,追捕是那么合情合理。人证,物证,所有一切都指向哈洛绑架的事实。妻子言之确凿,血衣铁证如山,没有人愿意相信一个曾经被指控的人,没有人愿意去分析深深隐藏于这些所谓的证据背后的真实。先入为主的映像,除暴安良的冲动,保护小孩的呐喊,早已给哈洛打上了罪恶的烙印。一切都印证了韦伯的话,“正义感具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因而不足以保持规范的稳定性。可以说,它是导致非合理性判决的诸因素之一”。于是,在警察眼里,哈洛系犯罪嫌疑人几乎是确信无疑的;在社会公众眼里,哈洛是十恶不赦反道德、反伦理的魔鬼代言人;在妻子眼里,哈洛是争夺女儿的敌人。而在女儿眼里,哈洛会是怎样的呢?
起初,七岁的孩子遭遇了哈洛的强制,表现出的是一种对于暴力的恐惧,她尖叫、哭泣,以致仓皇而逃时摔伤了腿——也正是不慎摔伤所浸染的血衣,成为指证父亲绑架的有力武器。亲情能否消除愤怒?错误的开始能否走向美好的结局?随着情节的推进,我们看到的是沿着漫长曲折的挪威公路,父女之间从不信任的对立,逐渐开始了真情凸现的牵手,到最后,车厢里父女的相互倚靠让哈洛体会到了身为人父的幸福。
看到这里,我不能不为这至真至纯的父女之情而感动。较之成人,丽莎缺乏理性的智慧去引导她作出某些判断。然而,在孩子纯真的心里,没有诸多规则的羁绊,没有公义和秩序的投影,没有法律和制度带来的先验,她所能体会到的,只是纯粹的亲情和淳厚的父爱。警察的追踪,报纸对父亲的负面评价,在女儿的心里,浓缩为一句发自肺腑的抗议——“他不坏,他是我爸爸!”
我不知道罪恶的绑架犯和慈爱的父亲之间,能否划上等号。同样的行动,同样的人物,不同的人在各自的立场上所看到的却是全然迥异的情节。更让我疑惑的是,司法的视野下和孩子的眼睛里,究竟,哪个答案更接近正义,哪个判断更符合真相,哪个结论更贴近人性?我不敢想象没有法律的现代社会将是如何,灰暗,暴力,荒芜,混沌……是的,现代社会不能没有法律,但我们能否过度地依靠法律?没有万能的法律,也没有完美的司法程序。合法的背后,隐藏着的也许是与真善美绝对背离的不正义,而合理的司法程序,带来的更有可能是与真相完全相悖的“法律事实”。我们的社会离不开法律,但如若一切都仅仅依靠法律,除了冷冰冰的规则和貌似井然的秩序,我们还能拥有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