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反馈——强化规律
犯罪心理学认为,在渐变式的犯罪心理形成模式中,存在一个“反馈——强化”规律。反馈一词来源于控制论,是指从系统输出的信息,反过来对系统又发生影响的过程。根据这种影响的性质,可以将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正反馈起强化作用,负反馈起削弱作用。犯罪心理的形成,可以说是个体不良心理意识通过反馈得到强化的结果;犯罪心理的恶性发展,则是相对较弱和不稳定的犯罪心理通过信息反馈得到强化的结果。当一个人产生了不良的心理意识后,往往会通过不良的言论及行为表现出来,如果这些不良言行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批评、纠正和制止,那么这些信息反馈到大脑中,对其不良的心理意识会起到强化作用。腐败心理的形成和演变,同样遵循“反馈——强化”规律。行为人实施腐败行为的初期,如果没有受到外部力量的阻止,其私欲不断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侥幸心理,其腐败心理也会得到鼓励、巩固和加强,进而变本加厉地实施腐败行为。
“反馈——强化”规律揭示了腐败行为的可控性,也有助于解释警示训诫防线的作用机理。对于有腐败苗头和轻微违规违纪的党员干部,实行超前防范和纠正,从而打破了其腐败心理的恶性发展进程,避免了其沦为腐败分子,这正是警示训诫防线发挥作用的基本机理。
3、动机转化规律
根据犯罪心理学原理,犯罪动机是促使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驱动力。犯罪动机的形成,则是内在需要与外部诱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犯罪动机形成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外部条件和内部体验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犯罪动机的变化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向上:
一是良性转化,即行为人在外部力量的积极影响下,经过思想斗争,改变了错误认识,最终消除了犯罪意念。促成犯罪动机良性转化的因素,主要有适当的教育、开导和规劝,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利的社会舆论和人际环境、榜样的感染等。
二是恶性发展,是指在主体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下,犯罪动机得到巩固和发展,进而形成稳固的犯罪动力定型。
欲促使犯罪动机的良性转化,最佳的时机是犯罪心理刚刚萌发、尚未定型化期间。此时,行为人内心一般会产生一定的动机冲突 (或称动机斗争),由于行为人良知未泯、道德观念尚未完全丧失,同时摄于法律的威严、对前途的顾虑等等,其内心会产生激烈的思想斗争,可以说是犯罪动机和反对动机同时角力,犯罪成功的诱惑和犯罪被查处的风险使其举棋不定。如果再三权衡之后,犯罪动机战胜了反对动机而成为主导动机,就意味着犯罪决意的形成。如果在动机冲突之际,外部力量及时介入,对行为人实施积极的心理干预,则会改变犯罪动机和反对动机的力量对比,使反对动机上升为主导动机,从而使犯罪动机受到抑制,犯罪就不会发生。从一定意义上讲,警示训诫防线正是在行为人初涉腐败,动机冲突正在发生时进行的一种心理干预,这种早期发现、及时诊治的反腐模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当代法理学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人文主义思潮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大陆,它是一种以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权利、追求人的幸福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二战后,人文主义思想伴随着人权运动的高涨而重新崛起,并对当代法学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