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秦腔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

秦腔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


刘天利


【摘要】秦腔俗称“梆子腔”,是广泛流传于我国西北地区的古老剧种之一。作为中国戏曲鼻祖之一,秦腔在现代的继承和发展却面临诸多困境。本文试图在概述秦腔现状的基础上,以法律思考来分析秦腔的知识产权属性,并从法学、经济学的角度对秦腔这一民间艺术提出保护和发展的一点建议。
【关键词】秦腔;作品;民间文艺;非物质文化;产业化
【全文】
  秦腔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和京剧、昆曲等一样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因自周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作“秦”,因此而得名。它以枣木为击节乐器,以梆为板,月琴、二胡应之,亦有紧慢,俗称梆子腔。秦腔音乐反映了陕甘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性格,和纯朴敦厚、勤劳勇敢的民风。秦腔唱腔分为欢音和苦音两种,并逐步演变成不同的流派: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的东路秦腔;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西府秦腔;流行于汉中地区的汉调秦腔;流行于西安一带的中路秦腔。各路秦腔因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的影响,在语音、唱腔、配乐等方面稍有差别。但在脸谱、身段(如趟马、担柴担等)、化妆、特技(吐火、吹火)、以及语言声韵(秦腔是十四韵,内有八声)等方面,都有基本相同的风格。秦腔角色行当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计十三门。
  一  秦腔艺术的现实概况分析
  现代社会随着价值取向和文化形式多元化的趋势,秦腔的生存状态变的相当窘迫。国家一级编剧、西安市秦腔一团书记兼团长丁金光说,目前西安共有易俗社、五一剧团、秦腔一团、秦腔二团四个秦腔院团,但生存状况都很差。职工工资来源主要靠政府差额拨款,差额率为50%,其余要自己解决;工资水平很低,有的一、二级演员月工资也不过三四百元,三、四级演员以下的就更低了。秦腔剧场建筑和设施大多数严重老化,根本不能满足现代的演出要求,而没有演出就不会有经济收入。剧团老演员退休了,戏校分配的年轻人不愿来,来了又留不住,人挂在剧团,却在外边有忙不完的事;剧团编、导、演、舞、美等主创人才更是青黄不接。以前秦腔没有找到自己的独特位置,为了评政府的奖而排戏,很少考虑观众的需求,更没有市场的意识,导致秦腔的现状十分尴尬,这一切都可归结为眼光及体制问题。
  笔者经过分析认为,影响或造成这一局面主要有以下几个具体原因:第一,资金严重匮乏是阻碍秦腔发展的主要问题。秦腔的传统经济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演出自筹经费,这是主要手段;二是政府的财政支持。但现实中,自筹经费因为社会环境的改变已十分困难,而政府的财政支持又明显不足,这导致秦腔发展资金的短缺。第二,秦腔艺术人才缺乏;一是一线演员的老年化,二是已有演员的流失严重。第三,群众基础薄弱。文艺娱乐形式多元化分流了部分原属于秦腔的观众群体;另一方面,秦腔在现代社会已经不能称为切近老百姓的民间文艺,这就丧失了秦腔得以产生、发展、壮大的群众土壤。第四,政府政策上的忽视。发展经济的大背景下,政府对文化的政策支持严重不足是显而易见。这种政策支持不足既表现在发展政策的松动上控制较紧,也表现在财政政策支持方面远远不够。第五,秦腔艺术内容本身的创新不足。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综合的,如资金、人才等方面。笔者认为上述五个因素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要重新振兴秦腔艺术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