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分支学科制度建设中的非主流宪法学
相对于以上三个研究方向的主流宪法学之外,目前还存在着非主流的宪法学研究,比如
宪法经济学和
宪法社会学。这些分支学科的研究更多的带有社会科学的跨学科色彩。相对来说,研究群体很少,亦缺乏知识积累,因此学科发展比较弱。
宪法经济学研究的是,“不同宪法规则体系对经济的影响是什么?在个人只掌握有限知识的情况下,哪些宪法规则在协调个人的活动上对个人是有益的?特别是,哪些
宪法条件最有助于确保竞争和创新?第一个问题属于实证经济学的范畴(实证
宪法经济学);而其余问题则属于规范
宪法经济学的范畴。总的来讲,聚焦于
宪法经济学已经使人们的注意力从在既定规则之内作选择转向了在不同规则之间作选择。”[xii]目前,经济学界有一股力量是研究宪政经济学和公共选择理论,而中国法学界极少有人研究。
宪法社会学更关注如杉原泰雄所提倡的“作为生活问题的
宪法问题”。中国宪法学界目前更重视研究“作为规则问题的
宪法问题”,而“作为规则问题的
宪法问题”研究是以解释论为中心的规范的
宪法研究。杉原泰雄认为,过去日本的宪法学是以解释论为中心、与国民生活脱节的宪法学,它对探讨“生活中的
宪法问题”是极为消极的。正是因为这种
宪法解释论没有把国民“放在心上”,与国民的实际生活脱节,自始自终只是从法学技术上对
宪法问题进行解释,所以时至今日,宪法学仍没有能像政治学和经济学那样,在国民的心中得到一种亲切感。[xiii]这个基本判断是适用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如同冯象所云“它没
宪法”。[xiv]
从方法论上来看,“作为规则问题的
宪法问题”是理论的
宪法问题,归属于规范的
宪法研究(
宪法解释学)的内容。而“作为生活问题的
宪法问题”是经验的
宪法问题,归属于
宪法社会学研究的内容。从这一立场出发,那么“一个国家也许没有系统阐述的独立的
宪法理论,但它一定存在着
宪法的问题;没有成文的
宪法,也会有宪政的实践,有制度意义的
宪法,或实在的
宪法。因此可能进行社会科学的实证性研究”,这种研究更强调历时性,真正关心一个具体国家宪政发展的问题、实践和话语以及制约因素。[x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