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球化时代国际法在国内适用的新情况
蔡高强
【摘要】在全球化进程中,国际法与国内法相互渗透、日益融合。特别是国际人权法、WTO法和欧盟法的形成与发展为现代国际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它们各具特色的条约体系及在成员国的执行方式,反映出国际法在国内适用的新特征,并对国际法在国内实施的传统方式和实践有新的突破:国际法国内适用的监督机制日益完善;国家更趋向于在国内自动、灵活地适用国际法;国际组织在国际法国内适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全球化;国际法;国际条约;国内实施
【全文】
全球化是当今最具魅力的社会现象之一。随着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和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整个世界经济空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导致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这种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而产生的经济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经济全球化是指全球范围内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的历史进程。它在本质上是跨越国界的经济发展过程,是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分工不断发展的结果。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最终目标是使资本、人力和资源等生产要素通过市场的作用在全球达到优化配置。这就意味着世界各个国家与民族的生产方式的趋同,说明各个国家和民族必须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合作以及一定程度的相互妥协。因此,经济全球化需要有全球性的法律框架与之相适应,建立一种符合人类发展要求的国际法律秩序。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各主权国家的法律,乃至区域性经济联盟的法律也在不断的交叉融合中,调整和规范着不断变化的全球政治经济新秩序。于是,为规范经济全球化并分配全球化利益而产生的国际法律规则,不断进入主权国家的法律体系,使国际法在国内适用的理论与实践日益发展和完善。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问题,归根到底,是国家如何在国内执行国际法的问题,也就是国家履行依国际法承担的义务问题[1]。但国际法对国家如何在国内执行国际法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在国际实践中,一般形成了两条基本的原则:一是约定或条约必须遵守原则。《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27 条明文规定:“各国不得援引国内法规定为理由而不履行条约”。二是不干涉内政原则。国家在国内执行国际法是一个国家的主权内事务,享有自主权,不容它国干涉。但国家在国内不履行国际义务必须承担国际责任[2]。然而,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法日益向纵深发展,不仅主体日益增加,而且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展。国际人权法、WTO法和欧盟法的形成与发展为现代国际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它们各具特色的条约体系及在成员国的执行方式,反映出国际法在国内适用的新特征,并对国际法在国内实施的传统方式和实践有新的突破。
一、国际人权法在国内的适用
(一)人权条约是国际人权法的主要渊源
国际人权法(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 ),是指国家间或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缔结的,或通过长期国际实践形成的并得到公认的关于促进和保护人的基本权利与自由的国际法律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和。国际人权法的渊源主要是有关人权的国际条约[3]。
国际人权条约是在国际层次上确立国家在人权方面的权利与义务的基本法律依据,它们不仅提供了绝大部分的国际人权法律规范,而且构筑了国际人权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成为对人权进行国际保护的最有效方法[4]。正如美国国际法学家享金所说:“国际人权法大部分是由条约建立的——《联合国宪章》以及国际人权盟约和公约,而没有任何习惯的基础或背景。”[5]
纵观整个国际人权条约体系,在当今国际社会最有影响的国际人权条约主要有《世界人权宣言》、《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消除种族歧视国际公约》、《消除对妇女歧视的国际公约》、《禁止酷刑国际公约》和《儿童权利国际公约》,以及《欧洲人权公约》、《美洲人权公约》[6],它们构成国际人权条约体系的核心[7]。
(二)人权条约国内适用的特点
由于人权条约规定的权利义务关系不同于其他国际条约,它们在国内的适用就具有相当的特殊性,“期望人权条约和其他国际条约完全一样的适用方式是不现实的。”[8]
由于国际人权条约绝大部分都是在联合国主持或组织下通过或签署的具有普遍性的多边条约,缔约国根据条约承担的义务指向的对象即条约规定的权利享有者既包括本国公民又包括外国公民,并且条约注重的并不是缔约国相互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而主要是每一缔约国与其本国公民之间的关系,所以缔约国之间的相互制约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保证人权条约的有效实施。于是,国际人权条约规定了对国家国内实施和执行条约的国际监督机制,以尽可能地保证缔约国对条约所涉内容的忠实履行。因此,与一般条约的国内适用相比,人权条约严格的国内实施监督机制是其显著的特征。
1.报告制度提高了国家适用条约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