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稿于2001年江南小城镇江
修改于2006年5月北京
【注释】 胡昌明,法学硕士,1980-,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理论专业硕士。 本文是在笔者五六年前一篇习作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虽然经年之后,文中的观点自己也已不能完全信服,但至少表明笔者当时的一些思考。即使不能跟苏力老师的观点形成对话,提出反驳,也至少关于中国法治进程是一种不同的声音吧。 【1】 苏力:《现代化视野中的中国法治》,载《学问中国》,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 黄文艺:《论中国法律发展研究的两大范式》,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0年第3期。 【3】 黄文艺:《论中国法律发展研究的两大范式》。 【4】 谢晖:《价值重建与规范选择――中国法制现代化深思》,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9页。 【5】 参见任强:《现代理性视域中的中国法治》,载《中外法学》2000年第5期。 【6】 苏力:《基层法院审判委员会制度的考察及思考》,载《北大法律评论》,1999年第一卷第二辑,法律出版社,第343-355页。 【7】 易延友:《走向独立与公正的司法(司法改革评述)》,载《中外法学》2000年第6期。 【8】 如果假设学历(科班出身)与素质具有相关关系,那么审判委员会中的法官虽然实践经验较为丰富,但是由于年龄较大,其往往没有经历过正规的法学教育,学历不一定比普通法官高。 【9】 贺卫方:《司法制度与理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0】 苏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4页。 【11】 苏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第238页。 【12】 谢晖:《价值重建与规范选择――中国法制现代化深思》,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8页。 【13】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65页。 【14】 而此“法律”是否为彼“法律”(西方意义上的法律)还是个问题。 【15】 田成有:《歧义与沟通:法律语境论》,载《法律科学》2001年第2期。 【16】 梁治平:《法律的文化解释》(修订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77-378页。 【17】 苏力:《现代视野中的中国法治》,载《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法学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18】 苏力:《现代视野中的中国法治》,第27页。 【19】 苏力:《现代视野中的中国法治》,第25页。 【20】 徐忠明:《解决本土资源与中国法治建设》,载《中外法学》2000年第2期。 【21】 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