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网络化社会的戏仿与公平竞争——关于著作权制度设计的比较分析

  2 判断标准、司法政策以及竞争规则
  1976年美国著作权法第107条对以前判例法发展的成果进行归纳和明文规定,提示了关于不被认为是侵犯著作权的公平使用的各种判断指标,尤其是必须在审判实务中斟酌考虑的以下四项要素:(1)使用作品的目的和属性,包括是商业性使用还是以非营利的教育为宗旨的使用,(2)著作权对象(作品)的性质,(3)在著作权对象整体中被使用部分所占的量和质的比重,(4)著作权对象的市场潜力或价格在使用之后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30]。显而易见,在这里受到重视的是作品,而不是作者,需要斟酌的是经济损失(根据发行的领域、质量、规模、价格、潜在份额等指标计测衡量),而不是精神损失。与此有关的权利处理基本上都可以采取契约方式,可以付诸市场调节机制。但如果原作者拒绝戏仿,即使事先征求承诺并愿意付费的戏仿也不许可 [31],当事人之间的讨价还价就无法解决问题,可谓市场的失败,这时需要第三者的裁断,需要公平使用原则作为判决根据。关于使用的公平性标准,法官和学者提出了许多建议。例如,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看,容许戏仿者使用原作品对社会更有益;不会对文化创造性活动的积极性造成实质伤害;原作品与戏仿作品之间不存在直接涉及销量和收益的竞争关系,等等 [32]。
  根据上述判断尺度,“馒头血案”的戏仿完全可以获得认可。因为这部视频短片以个人欣赏为目的,没有商业性,谈不上与《无极》的市场竞争关系;已经形成独自的印象,不属于《无极》的派生作品,满足了创造性和劳动付出的要件;也有引用他人作品说明某一问题的旨趣,进行批评的社会效果,符合公益。关于戏仿的批评功能,不妨区分两种不同的类型 [33]。一种是原作通过戏仿成为批评的工具,例如“馒头血案”里借用中央电视台法制频道的新闻节目镜头那样的搞笑。概括地说,倘若戏仿主要是把原作当成对文化、社会的某一侧面进行讽喻的工具,几乎可以无条件得到认可。另一种是原作直接成为戏仿的目的,例如“馒头血案”嘲弄《无极》所描绘的情仇切换魔境以及表达技巧上的瑕疵。在这种情形下,对原作的戏仿或多或少能改变观众对原作的印象,影响到著作人的声誉,需要更加慎重对待 [34];尽管如此,作为文艺批评的一种方式还是应该允许的。何况在某个电影已经众所周知的时候,引用有关镜头来传达讽刺意味,是以观众已经确立一定印象为前提的,否则也无法产生戏仿者所追求的那种在对照中显出滑稽的嘲弄效果,因此,在这里使用原作就属于使用客观事实(factual use)的范畴,不能以抄袭或篡改的名义追究侵权责任 [35]。
  在美国司法实践中,宽容戏仿的倾向是很明显的。例如2001年,以前面提到的《风起》戏仿名作《飘》为由而提起的诉讼案件作出终局判断,上诉审法院撤销了原审法院的中止发行决定,承认站在黑人立场批判奴隶制度的《风起》是公平使用了《飘》的内容材料 [36]。相关判例中最为重要的是坎贝尔诉音乐录制公司案,其中法院对戏仿流行的电影主题歌“啊,漂亮女人”的反复音节和歌词的“嬉哈饶舌乐节目(rap number)”是否构成侵权所作出的审理结论是:尽管戏仿者具有明显的商业目的,尽管仿作搬用了原作内容的核心部分,但因为是站在黑人立场进行讽刺性社会批评,仍然应该属于公平使用 [37]。更有甚者,对原作进行了整体性戏仿的作品,因为照抄全文的意图是进行反驳,所以也被判定为公平使用 [38]。放宽著作权保护尺度的益处是可以鼓励点点滴滴的创意、促进对作品的大量使用,从而繁荣不同门类的文化产业。但是,另一方面,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的作品,如果在即将出版发行之际被擅自引用作为戏仿对象,这种情形并不为判例法所认可,恰恰相反,被归于不公平使用的一种 [39]。在这里,对戏仿性使用的判断显然还涉及商业竞争的公平性问题。
  既然美国著作权法规定的公平使用原则是按照市场调节为主、国家干预为辅的设计方案制度化的 [40],那么从商业活动的角度理解原作与仿作之间关系,把表达的自由与反不正当竞争法联系在一起处理的现象频仍也是不足为奇的 [41]。在美国围绕戏仿的讨论中,商标法的第1125条(15 U.S.C. §1125, False designations of origin, false description and dilution forbidden)对“稀释”救济和对不正当竞争的限制怎样适用于著作权的公平使用,这个问题也是焦点之一。在与“馒头血案”密切相关的视频短片对电影的戏仿方面,美国存在所谓“硅谷派”(促进数码网络上的戏仿活动)与“好莱坞派”(维护电影公司的既得利益)之间的激烈争吵,各自都试图左右对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决定和修改,搅得议院总是不得安宁 [42]。就司法实践已经确立的判断标准而言,如果商品介绍资料中的戏仿仅以讽刺本身为目的、不涉及销售意图,就属于公平使用 [43];如果戏仿的是商标保护对象,并且可以采取其他替代物达到讽刺目的,就不属于公平使用,应该让商标法上的财产权优先于表达的需要 [44]。在中国,我们只要到生活小区的复印店转一圈,或者向那些永远剿灭不尽的海盗光盘摊贩打听几句也就可以理解,进入信息时代后,即使从商业性的角度来看,怎样保护著作权也已经成为几乎人人有份、牵涉到全民利害关系的公共议题,甚至也可以说其普遍性和重要性决不亚于税法。在这里,作者希望严格保护版权以及相应的独占性收益,戏仿者则希望对免费、无许可的使用更加宽容,而消费者总是希望无限的廉价复制。这类利害冲突在许多场合都属于零和游戏的范畴,很难达成谅解、妥协。正因为利害冲突太大,才迫切需要订立确保自由而公平的竞争秩序的法律规则,并通过中立的程序来解决各种纠纷。
  3 作为欧洲特色的作者个人权利观
  无论如何,美国著作权法上的公平使用原则,关注的是社会公益以及调节私人间的物质性利害关系,对原作者的人格权以及精神性诉求显得有些忽略。欧洲的制度设计则与此大相径庭。在这里,存在着“物的权利”与“人的权利”之间的鲜明对照。
  例如在英国现行法里,合法的戏仿首先只限于对原作的“意念”、“思想”进行带有创造性的使用,即使用的对象不是表达形式而是主意,使用的方式必须添加新的技能和工夫。其次,也不能在对原作加以改窜后再使用它来戏仿,也就说必须保持原作的同一性(牵扯到作者的人格完整)。另外,戏仿还不能复制原作内容的实质性部分 [45]。显然,这样的规定是很严厉的。我们都知道,对意念、思想的直接模仿不构成对著作权的侵犯,这是法律常识,也适用于戏仿以外的任何创作活动。英国著作权法的限制实际上几乎否定了对戏仿的特别宽容。大陆法系国家在保护著作权方面走得更远。特别是法国,出于大革命时期打破行会垄断的现实需要,在制定著作权法过程中非常重视对作者人格权以及个性的保护,拒绝功利主义和调整财产关系的政策性思维,其结果之一是对戏仿采取特别苛刻的态度 [46]。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