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99、276页。
[10] [英]戴雪:《英宪精义》,[M],英文版第10版,第202-203页。
[11]哈耶克著,滕维藻等译,《通往奴役的道路》,[M],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73-74页。
[12] [苏]B.T阿纳西耶夫著,贾泽林译:《系统与社会》,[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版,269-279页.
[13]沈曙虹:《中国传统哲学理念及其现实影响》,http://www.njjks.com/html/。
[14]仲越海:《论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http://www.17net.net/Article/。
[15][20]参见韩世强:《资源再造:法治与德治及“第三力”》,[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3期,第72-75页。
[16]谢晖、徐显明:《法治之法与法治之制》,转引谢晖《法的思辨与实证》,[M],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60—261页。
[17]张曙光:《 走向市场经济的制度结构:市场、政府和道德》,http://www.china-review.com//zxscjjdzdjg.htm&luntantitl//。
[18] 沈宗灵:《法学基础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8页。
[19] 朱苏力:《把道德放在社会生活的合适位置》, 转引《阅读秩序》,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0页
[21]“Development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the present generation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ability of future generations to meets their needs.” G. Brundtland, Our Common Future: Report of the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Oxford University, 1987.
[22] 张文显等,《法制与可持续发展的法哲学分析》,转引《法理学论从》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0版,第20页。
[23] [34] 参见陈泉生:《可持续发展与法律变革》,转引张文显、李步云:《法理学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66---67页。
[24] 参见谢晖:《权力缺席与权力失约》,转引《法的思辨与实证》,[M],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32—334页。
[25]徐显明:《论“法治”构成要件》,《法学研究》,1996年第4期,第37页。
[26] 参见姚建宗 :《反省意识与法治启蒙——关于刘涌案件的各种争论的一个透视》,http://www.law-walker.net/detail/。
[28] 参见朱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1-89页。
[29] 参见谢晖:《 大小传统间的沟通理性》,转引《法的思辨与实证》,[M],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96--3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