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公司解散过程中股东转让股权对股权转让合同效力的影响
对于公司解散过程中的股权转让对股权转让合同效力的影响,有两种观点:其一,认为公司进入解散程序后,股东便不可以对其股权进行转让。其二,认为公司解散仅是引发公司清算进而消失的法律缘由,自公司解散至消失将有一个过程,甚至还会是漫长的过程,公司解散并不等于公司的消失。故公司解散期间,股东可以继续行使其股权,如查阅帐薄的知情权、剩余财产分配权、以及终止解散而恢复公司的权利等,其中当然包括股东转让其股权的权利。如法国《商事
公司法》第
272条规定:“在公司解散后直至清算结束后的期间内,股票仍可转让。”〔28〕香港何美欢教授在解释英国上诉法院的一则判例时也指出:“如果有人愿意承担股款责任,公司清算前夕的转让也是可以注册的,只要董事对受让人的人格不提出反对。”〔29〕因此,解散过程中的股权转让,是公司运营实践的客观要求,断不能想当然地否认其应有的法律效力。〔30〕
(六)以股权中的部分权能为内容转让对股权转让合同效力的影响
股权的部分权能能否转让?或者说,以转让股权中的部分权能(如剩余财产分配权、表决权)的股权转让合同是否有效?对该问题,基于股权性质的不同学说有不同的结论。其一,社员权否认说、股份债权说和股份公司财团说都认为,股权的内容是股东以社员的资格所拥有的盈余分配请求权、利息分配请求权和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等自益权,是一种金钱债权。自益权是以意思表示之效果所发生的股份上的权利,属于私权,可以转让。共益权是股东作为公司的机关所拥有的一种公共权利,是法律为了保护股东的利益而赋予的、与股份的内容不生关系,属于与国家参政权本质相同的专属性的公权、人格权,是不可以转让的。其二,股份社员权说(即通说)认为,股权是指因股东地位而享有的社员权,包括盈余分配请求权、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待自益权和表决权、各种诉讼权待共益权。股份的债权化现象,仅在股东事实上不行使共益权时发生,这时也不是说股东拥有的股份本身已经变质。股东是公司的社员,股份是股份公司社员的地位,应允许共益权转让或继承。〔31〕美国学者克拉克认为,“如果没有相反协议或特许条款,所有这些权利(包括自益权和共益权)都可以作为一个单元转让(股东可以将这些权利出让),而无需公司的其他股东或董事和高级职员的同意。”〔32〕而韩国学者则认为,虽然股份是由盈余分配请求权、表决权等多种权利组成,但不能分离其中一部分单独转让。〔33〕有的学者则在具体股权的内容的基础上,认为抽象的共益权可直接转化为具体的权利,而成为转让的对象,但表决权不能单独成为转让的对象,该权利与股东的所有权永不分离;而抽象的自益权必须基于股东大会或董事会的决议才能具体化,在未具体化之前,属于期待性权利,不能转让。在具体化之后,就成为转让的对象。以此作为基础来判决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34〕还有的学者则指出第三人可以以行使自益权,以放弃共益权的方式来实现股权。即打破“股权作为一个不可分的整体”的理论。在此情形下的股权转让合同是有效的。〔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