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有关德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情况,可参见李春华、付中强:“中德
反不正当竞争法之比较”,《商业研究》,2005,(6);《外国法制史》第267-269页,崔林林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日本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可参见吴益民:“中日反不正当竞争比较和启示”,《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王为民:“中日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比较研究”,上述文均转引自经济法网:http://www.cel.cn。《外国法制史》第299-300页,崔林林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关于美国竞争法律体系,可参见相关资料,袁媛:“中美竞争法律制度比较研究”,《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4,(5);Law and Economic Policy in America: The Evolution of the Sherman Antitrust Act(1981)。
也有学说认为,竞争法律立法模式存有三种:一是分立式立法模式,此与上述相同;二是统一式立法模式,即将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合并统一立法,选择这种模式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匈牙利、澳大利亚、前南斯拉夫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而将美国和英国等立法归并至综合式立法模式或称“法群式立法”,即将反垄断法和
反不正当竞争法分别纳入到若干单行法律、法规之中予以综合调整。其将文中所述的综合式立法模式更细化,在区分不同国家的立法宗旨和所保护的法益以及法律的适用特点上,具有更加明晰化的意义。具体可参见《竞争法学》,第29-36页,孙虹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立法模式的选择,学界尚有很多争论;也有人认为,从长远看统一式立法模式有更大的优势,故主张在立法模式选择上,我国宜采纳统一模式。关于学界的不同观点,具体可参看《竞争法学》,第35页,孙虹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朱力宇:“立法体制的模式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4);金福海:“论不正当竞争的两种法律控制模式”,《山东法学》,1998,(1)。
参见张运霞:“中外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共性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02,(2)。转引于经济法网:http://www.cel.cn。
参见《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适用与完善》,第8页,孔祥俊著,法律出版社,1998。
本文所引用德国、日本《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条文可参见:《德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研究》,第415-429页,邵建东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竞争法学》,孙虹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关于德国法律中所禁止的不正当竞争行为,限于篇幅,敬请参见本文附录一。
关于日本法律所禁止不正当竞争行为,可见本文附录二。
参见《反不正当竞争实用全书》,第26页,孙琬钟著,中国法律年鉴社,1993。
参见《民法基本原则解释》,第78页,徐国栋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参见余朝武、罗伟:“中国竞争法的执行”;David J Gerber:“从欧美经验看中国竞争法的制定”,聂孝红译,选于《竞争法与经济发展》,王晓哗、伊从宽主编,第159-171页、第204-213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新时期的竞争法律呈现出许多值得关注的特点,可参见侯作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竞争法的重构”,参见http://www.cel.cn;《全球竟争论》,白树强著,中国杜会科学出版社,2000。
当下,中美纺织品贸易战即为国家换位成世界市场中竞争主体的一个力证,具体案例可参见:http://finance.sina.com.cn。
参见《法理学》(第二版),孙国华、朱景文主编,第301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本身违法原则”是指某些反竞争的行为其本身就违法的,不需要再通过对其他的因素加以考虑和判断。如固定价格、限制产量或划分市场的行为;“合理原则”是指某些对竞争的限制比较模糊的行为是否构成违法行为,必须在慎重考察企业行为的意图、行为方式以及行为后果等因素之后,才能作出判断。只有在企业存在谋求垄断的意图,并通过不属于“工业发展的正常方法”实现了目的,造成对竞争的实质性限制的情况下,其行为才构成违法行为,否则就是合法行为。
参见《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第148页,Joseph A Schumpeter著,吴良健译,商务印书馆,2000。
关于法律移植和“本土资源”,参见《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第14页,苏力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外国法与中国法-20世纪中国移植外国法反思》,第641-644页,何勤华、李秀青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具体参见Ignacio De Leon:“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竞争政策的制度分析”,朱忠良译,引自《竞争法与经济发展》,王晓哗、伊从宽主编,第101-116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关于我国竞争法的执法研究,可参见《经济效率与社会正义-经济法学专题研究》,第258-259页,王源扩等著,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
]参见《竞争法学》,第57-59页,孙虹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