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律诊所实习调研总结
林川云
【关键词】法律诊所
劳动法
【全文】
经过四个月的有序运作,中国政法大学劳动法律诊所的第三期专业实习渐近尾声。作为身在其中的一名学员,也将与自己自2006年3月至6月以来颇为充实的实习生活道别。仔细想来,颇有感慨。现将专业实习中的系列心得和相关思考简要小结,分述如下。
(一)
专业实习与社会实践的差别,很大程度上在于,实习生活中,在诸多所要面临的问题里我们应扮演的角色不同。对后者而言,我们常常为被动的受令者,即充任见习单位的助手或雇员,只起辅助性作用;而对于前者,实习则更强调在专业指导老师的简明指导下,学员自身拥有更大的自主弹性空间,这甚至决定了学员独立面对当事人处理案件的执行效果。劳动法律诊所通过“在工作中学习”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全面的法律素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熟练的法律实践操作技巧和灵活的应变能力,这决定了实习任务所要求达到的效果除在课堂上了解和掌握相关法律技能之外,更多的是要求学会如何在面对多样化的当事人时做到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这里的知识定义从广义解,既有法学专业的素养训练,还有诸如心理学、语言修辞学和日常阅历的积累等方面必备的工具性要素。
自然,兼备这些知识非一日之功,依靠日常的实习值班制度和课堂的及时讨论总结使得诊所成员共同在这些方面有了提升能力的可能。直至今日,在回忆三个月前首次值班场景时,包括笔者在内的学员们可能都依旧会感觉历历在目:因为第一次接听电话而紧张不已,因为第一次面对来访当事人而茫然失措……实习过程中贯穿的是学员在知识运用和心理素质方面的自我超越。通过三个月的训练,至今小结,大致的在实习中,我们得到了如下方面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1) 强化了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服务自信心
法律诊所之建立宗旨即“学法以致用,济世护劳工”,最初挑选参与的实习生最为重要标准之一即拥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热情。劳动法律纠纷中的当事人遭遇各异,为了更好在依据法律的基础上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对责任心的把握应是特殊的前提。通过实习,学员更好的了解到法科学生掌握法律知识的目的所向,并非脱离社会的纯粹学科研究,而是经世济民,倾其所学为民而用,为民解忧的宏大工程。同时,在为当事人提供咨询建议和具体的处理案件的过程中,学员逐渐摸索出处理劳动法律纠纷的一般规律,有针对性的调节劳动争议解决的具有特征之处,增长了才干,丰富了阅历,提升了法律服务的自信心,从而促进了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
2) 加深了对
劳动法法理和具体法律规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