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国书评》复刊的基本考虑

  正是作为如上所述之知识图式转换过程中的产物,同时也是促进此一知识图式转换并力图强化此一转换的极为重要的制度性空间之一的《中国社会科学季刊》和《中国社会科学评论》的宗旨之一就是主张“提升中国社会科学”。然而毋庸置疑,通过直接生产这种社会科学知识而力图建构起中国学术传统的努力,从逻辑的角度上看,至少忽略了对建构什么样的学术传统──亦即学术传统建构的方向──这个问题进行追问,而这个问题涉及到对这类知识图式赖以为基的认识论`方法论乃至意识形态的反思,涉及到对知识类型及其之间的关系的审视,更涉及到对这种社会科学的植入和制度化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变化之间关系的知识社会学研究,一言以弊之,它涉及到社会科学规范化和本土化的问题。
  显而易见,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需要相对集中地对反映了既有的知识和盛行的学术趋向的学术论著进行专门的评论或批判,需要相对集中地对社会科学规范化和本土化等问题展开研讨,而这就需要有一个相对独立于知识生产又与知识紧密相关的公共性的制度性空间以及立足以其上的学术批评为支撑,因为这些问题的特性就在于它们一方面是以学术共同体的建构和存在为基础的,而另一方面关于这些问题又不存在先验且可以为人们视为当然的定论;应合着这种关于如何建构中国学术传统的思考,以“提升中国社会科学、确立学术评价体系、严格学术规范要求”为唯一宗旨的《中国书评》,作为《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的姊妹刊物以完全独立的方式于1994年出版了。
  此一宗旨所含的逻辑预设认定,任何社会科学知识(不论是透过科学研究获致的知识,还是从日常生活中习得的知识,亦不论是与权力紧相勾连而具强制性的知识,抑或是以真理为标榜的知识,等等)都具有其增长上的阶段性限度和广度上的局限。社会科学知识欲突破其限度而获得新的增长和拓宽,就必须严肃地评介或批判已有知识为基本手段。毋庸置疑,知识增长的这种阶段性限度和广度上的局限是无限的。因此为知识不断突破限度而获增长和拓宽的评介或批判活动亦是无止的。
  《中国书评》宗旨的确立,在其具体功能上呈示为下面两个方向的努力:一是以学术专著、研究论文、思潮、论题以及知识生产活动为对象,进行分析批判:二是对社会科学的前沿性成果以及重要但为学界所忽略的的论著,给出严肃全面的批评或介绍。当然,这两个方向的工作,具有着交叉和互动的性质,而非截然两分。据此,可以说以严格学术规范要求、确立学术评价体系进而寻求中国社会科学的提升为目标、以批判或评介为具体手段的《中国书评》的编辑与出版,在社会科学批判机制尚未形成或完善的汉语学术世界、无疑会具有大意义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建立《中国书评》这个批判性公共空间的考虑,关键之处并不在于谁有资格或谁有权力为知识共同体“立法”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存在一是以某些人拥有排他性发言或“讨论”的空间或特权为前提的,二是以非知识共同体成员“规范”知识生产为前提的,然而作为纯学术的书评刊物,《中国书评》以完全独立的方式(并不意味着与其他场域的规则不存在互动关系)出版,其本身就消解了上述两个前提;也因此,建立《中国书评》这个制度性公共空间的考虑,其关键之处毋宁在于主张,作为知识共同体的一员有权利和有资格参与其所在的知识共同体的“立法”过程,有权利和有资格就知识共同体制定什么样的“法律”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因为只有在互相交流、讨论和批判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形成为知识共同体所接受的知识生产规范;尽管这种知识生产的规范不仅会因其所规范的知识类型的生产逻辑的不同而不同,更会因形成这些规范所赖以为基的知识论的不同而不同,但是由此并不能取消知识成员对他或她趋向于接受的某种知识规范发表自己观点的自由,而同时也不能因知识生产规范的不同或多元而任违反理论知识生产基本逻辑的主张或实践以理论知识的名目泛滥成灾。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