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19]
魏源也曾称赞美国的民主制度,认为美国总统是:
匪特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然,可不谓公乎?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众好好之,众恶恶之,三占从二,舍独徇同。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20]
郑观应则不但提醒国人:西洋富强背后的治国之本不是现代技术,而是民主制度,并且对西方的议院制度的致意再三,认为这就是西方致治之本:
泰西各国,咸设议院,每有举措,询谋佥同,民以为不便者不必行,民以为不可者不得强,朝野上下,同德同心,此所以交际邻封,有我薄人,无人薄我。人第见有士马之强壮,炮船之坚利,器用之新奇,用以雄视宇内;不知其折冲御侮,合众志以成城,至治固有本也。[21]
可以说,赞赏并呼吁建立议院制度,这是晚清变法论从宽泛的政教为本转向具体的制度设计、从专制主义转向民主主义的一个重要标志。[22]
在19世纪70年代,总理衙门事务大臣文祥认为,"中国天泽分严,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23]1883年,庶吉士崔国因向光绪帝上呈《奏为国体不定后患方深请鉴前车速筹布置恭折》,正式向提出开设议院的建议。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主张设立议院之人。[24] 维新派政论家陈炽在1896年出版的《庸书》中也认为:"泰西议院之法"是"英美各邦所以强兵富国、纵横四海之根原也。"[25]他把这本书献给了光绪帝。
当然,我们不能说,那个时候开设议院的主张就是民主主义的了。实际上,对议院的强调,主要还是从广开言路的意义上讲的。[26]许多人都认为,大清衰败主要是因为言路不通,上下隔阂。张之洞在《劝学篇》中也曾专门讨论到议院,他认为议院制度与国情不合,但对于扩大言路的作用,还是肯定的。
赞赏和宣扬议会制度,只是民主主义思潮的一个方面。除了议会制度外,思想者们还对国家权力的构成、宪政、民权、自由等现代法治的核心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黄遵宪于19世纪70年代后期,作为出使日本大臣何如璋的随员到达日本,写出《日本国志》一书,其中以专篇介绍和评述外国的官制、法制。他说:"日本设官,初仿《唐六典》,维新之后,多仿泰西","泰西设官立政,分职施治,有条不紊"。[27]黄遵宪主张"奉主权以保民智,分官权以保民生",认为"惟分其权于举国之臣民,君主垂拱仰成,乃可为万世不坠之业。"[28]
被毛泽东称为"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29]的严复(1854~1921),在这个时期翻译了大量西方的政治学著作,并就自由和民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多以译书按语为表现形式),对当时及以后的思想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30]严复亦译亦述、以述解译、以译支述的翻译,既是翻译史上的奇迹,也是思想史上的奇迹。与同时代的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不同,严复虽然也参加一些政治活动,并在百日维新期间,接受过光绪皇帝的召见,但基本上是作为一个学者,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31] 因此,严复的思考和认识有着更多的学术内涵,也更为深邃。特别是他提出的"彼(西方)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32],堪称翘楚。[33] 例如,关于国家富强与自由、民权的关系,严复认为:
夫所谓富强云者,质而言之,不外利民云尔。然政欲利民,必自民各能自利始;民各能自利,又必自皆得自由始;欲听其皆得自由,尤必自其各能自治始;反是且乱。[34]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