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税的税收收入来看,引消费税的1990和1991年达到顶点,为60兆元左右,92年到97年这几年间则在51至54兆元之间的徘徊。以2006年度的财政预算案来例,分税目来看,法人税从最高峰的18兆日元降低到了9兆日元,所得税也从26兆日元降低到了13兆日元,这二者都减税一半,只有消费税从97年增税以来,每年以9—10兆日元的速度递增。
一般而论,税收会随着景气而增加,但“就算是景气恢复到1997年的规模,在现行税制下税收也最多只能达到45—46兆日元”(国税厅试算,见《日经新闻》)。按现在的一般会计预算规模(80—82兆日元)来估算,除去税收和3兆日元的税外收入,国债的发行额(30—35兆日元)一点也不会减少。上述的现行税制,正是竹下内阁以来的税制改革的结果,特别是指把所得税的最高税率调为37%、法人税的最高税率定为30%的1999年之后的税制。原本对景气最为敏感的所得税与法人税,因为税率都被大幅调低,所以即使景气恢复,也难以期待税收的增长。
(2)政治影响
在日本的财政史上,因为反对增税的国民舆论,第一次动摇了当时政府的政权基础。在引入消费税之后的参议院选举中,自民党大败,沦落为了少数党。随后,日本进入了联合执政的时代。但在联合执政时期,社会党并未没抓住废除消费税的好时机,村山内阁反而提高了税率,政权也就因此而消灭了。把税率提高到5%的桥本内阁也最终被迫下台。消费税问题成了左右政权生命的幽灵。现在的总理大臣小泉,在开征消费税的竹下内阁,以及调高税率的桥本内阁都担任过厚生大臣,由于他本人经历过二次内阁解散,所以他虽然主张提高消费税的税率,但出于自保的目的,宣称在任期内不提高消费税税率。
四、“薄”与“宽”的效果
进入21世纪之后,无论哪界政府关于税制调整的答辨,都强调要增税。如果是国家财政困难而需要增税的话,应当是把目前调低了的法人税与所得税,从某种程度上恢复到以前的规模,即提高所得税的累进税率,提高法人税的税率。
但政府的答辨只字不提法人税与个人所得税的“增”字,而是强调“不再进一步减税”,也就是把现在的减税部分当作不可侵犯的圣域,以求高所得者放心。因为对高所得者的轻课,正是体现了政府税制改革的一大理念----“薄”字。例如,从2000年之后,政府税制调查报告不再把法人税称作“主体税源”,而是把“消费税”称作了主体税源。
石弘光政府税调会长是这样来解释法人税地位的这一变化的,他认为“企业没有选举权”,因而“从纳税义务的角度来看,只应处于配角的地位”,“税收不能过度依从法人税”(税制手册,2005年版,113-114页)。大概在石会长的眼里,企业的政府献金、政府与财团的沟结之类的事一概是视而不见的。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