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论城乡教育差距的危害——以构建和谐社会为视角

 
  3、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如果我们无视农村义务教育而继续放任城乡教育差距的扩大,不仅会阻碍经济的发展,损害社会公平和正义,进而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因为“人类对于平等的信仰一旦取消,任何国家都成了霍布斯所说的那样子:到处发生丧失理智的激情和敌对利益的冲突”。[21] (p72)
  而社会排斥(social exclusion)术语,这个由被社会学学者所借鉴的政治概念,能准确的解释我国这种因城乡教育差距及其造成的后果。社会排斥,是指造成新的不平等的根源;它关注的是一系列阻止个体或群体拥有对大多数人开放的机会的广泛因素,及因此而使个体有可能中断全面参与社会的方式、丧失了社会上大多数人所具有的自我改进的机会。一些社会学家认为,犯罪与社会排斥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尤其是存在于年轻人中的联系。越来越多的只能依靠自己的年轻人,面对市场与消费品的诱惑,但在维持生活的劳动力市场中的机会却在减少。这种情况,可能使他们产生一种强烈的相对剥夺意识、产生希望用非法手段来维持理想生活的意愿。[22] (pp409-419)所谓的社会相对被剥夺感,反应个人对社会不公平的心理感受,是一种把自己与社会上富裕阶层对比,因个人的现实与期待的存在差距而产生的不满甚至是挫折的心理活动。
  古今中外忽视教育进而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都在提醒我们必须重视我国城乡教育差距可能产生上述不良后果。以社会相对剥夺感为例,在目前我国存在贫富分化趋势较为明显、城乡差距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是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超过六成的城市公众自认为身处社会“中下层”,城市公众自我阶层认同偏下,他们的社会相对剥夺感正在发酵。[23]
  (1)、而那些境况更差的农民,尤其是目睹了城乡的巨大差距的农民工,在遭受无工可打甚至是工资被拖欠等一些不公正的对待后,致使进城的民工的生活甚至不及在乡务农的农民时,他们的社会相对被剥夺感这种心理感受应该不会弱于市民,进而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在考虑到中国社会的“不患寡而患不均” 的观念自古就很强的情形下;再加之如上述的由于受教育机会有限,而使得作为社会的安全阀的上向社会流动的机会越来越小的情况下,当一些人绝望的发现不仅自己而且自己的下代都无法改变贫贱的命运时,他们的忍耐就会很容易超过极限,这些自认为“被剥夺”的人们难免采取极端行动为自己“讨回公道”。
  (2)、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所提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口号,就是关于公平和正义的;其后频繁农民起义的口号都是“均贫富”之类。原因就是贫富差距过大、腐败而使多数人丧失生存、发展的机会:土地过于集中到地主手中、官员们借修水利和兵役等对农民进行巧取豪夺,使大多农民生活难以维系,最终导致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反差强烈的社会现象;腐败等使洪秀全等社会中下层人士通过科举考试来改变命运的希望,演化为失望进而是绝望,最终走上了造反之路。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