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乡教育差距的危害——以构建和谐社会为视角
On the harm of urban-rural education gap: a view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方恩升
【摘要】城乡差距,是近年来人们一直在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而教育问题更为突出。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法律等角度看,城乡差距的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利影响:从人力资本角度看,阻碍经济发展;从政治学、社会学和法律等角度看,损害社会公平和正义;进而威胁社会的稳定。
【关键词】和谐社会 城乡教育差距 经济发展 公平和正义 社会稳定
【全文】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2)
城乡差距,是近几年来人们一直在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因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最明显地表现为城乡差距,而教育差距又是城乡差距中最重要、最显著的。[1] 从受教育年限看,2000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仍有文盲8699.2万人,其中3/4分布在农村。农村劳动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33年,而城市是10.20年。从教育经费和招生角度看,在1999年,全国2036个县和县级市中有1021个县的小学生均“公用经费”不足10元,而北京市则达到757.6元;1999年,北京招生情况显示,在全国8亿~9亿农民中,能够进入北大和清华的人数不及一个北京市。有关研究表明,近几年,这一差距并没有缩小。[2] 这种差距可能被保持下去,不仅会成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主要障碍、阻碍经济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损害社会公平、威胁社会的稳定。本文拟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视角下,分析城乡教育差距的危害。
1、阻碍经济的发展
所谓和谐社会,是指“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3]新增加了注重社会发展内容的和谐社会的概念,是对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策的微调;和谐社会是要求解政治进步、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环境保护等的最大公约数,借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与社会的和睦相处。但毋庸置疑,经济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因为一定物质物质财富是“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夺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4](p78、p86)
但如果我们依然忽视农村义务教育,那么低素质的劳动者将更加无法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将极其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因为当我国经济发展还是以制造业的发展为主时, 我国每3个产业工人中,就有2个来自农村地区。 [5]而这种工人来源自然会导致第二产业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素质难以支撑我国制造业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以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主的我国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44年,相当于初中毕业水平,与日本的同行业相比,人均受教育年限相差3年。我国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远不能满足现代经济对劳动者知识、技能的需要,这表现为高层次专业人员和劳动熟练工人严重缺乏。即使在装备制造业实力颇为雄厚的上海市,目前高级技工占技工总数的比例也只有6.2%,这与发达国家高达30%到40%的比例相去甚远。据上海市经委预测,未来3年上海市年均高级技工的需求约1.8万人。而我国人力资源整体水平偏低的最根本原因之一,是高中教育水平人口比例增长缓慢。目前,我国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仅为52.6%,这意味着每年有近半数的合格初中毕业生无法升学,将直接参与就业或在家待业,长此以往,将积聚下大批初中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劳动者,不利于我国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提升。[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