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是谁酿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

   土生阿耿看到这个采访报道之后,仍然有诸多疑问:一是既然“高校扩招与大学生就业难并无必然联系”,那么究竟是什么与大学生就业难有必然联系?政府也承认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面对这样一个大问题,政府应该有什么作为?已经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效果?二是作为大学毕业生的普通劳动者与作为其他从业人员的普通劳动者究竟有没有区别?如果有区别,区别是什么?应该是什么?政府应如何对待这种区别?如果大学生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普通劳动者”,或者即便承认“普通劳动者”但不愿意将自己与其他“普通劳动者”混淆在一起,那么,当这种观念依然没有改变之前,政府应该怎样面对?难道仅仅是委托高校并由高校学生辅导员来“加强思想教育”或者“每周谈话一次”吗?三是政府与高校采取的就业措施对大学生就业的实质性帮助有多少?难道仅仅靠诸如建立“就业服务网”就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吗?四是提高教育质量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吗?即便教育教学质量真的提高了,如果市场还是没有或者不能提供足够合适的岗位给毕业生,政府应该如何作为?扩招政策已经十多年了,教育质量真的提高了吗?
  带着这一串又一串的疑问,我又陷入了沉思与困惑。高校这几年在连连扩招,据了解,从1999年到2004年间,我国高校招生以20%的幅度增长;去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504万人,是1998年的4.7倍,高校毛入学率已达21%;在校生由1998年的643万人上升到2300万人。[5]而与此同时,就业难已经在客观上成为了一个很严峻的社会问题。在此,必须要警惕“就业率”的迷惑,要揭穿“就业率”的谎言。我土生阿耿所理解的“就业率”应包含四个指标:就业意向率、就业签约率、就业落实率和就业满意率。目前高校在统计“就业率”时往往只关注到了就业意向率和就业签约率,甚至连那些没有意向只是在某单位实习或者打工的毕业生也计算入了“就业率”。而对就业落实率和就业满意率,则丝毫不予以考虑。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我根本就不能排除有些高校在上报“就业率”时有欺骗行为,以至于上报数字几乎为100%,而事实上未就业者却大有人才!《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的公布结果显示,2005年6月下旬,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在全国16个省份的34所高校进行调查,共回收来自毕业生的有效问卷21220份。2005年6月下旬的调查显示,47.2%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单位已经确定,其中,真正签约者只有33.7%。另外,13.5%的人已经确定单位,等待签约。在这些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中,一半人认为所找到的工作“一般”,37.4%的人对找到的工作感受到满意。可见,根据我对“就业率”构成要素的研究结果,结合该蓝皮书公布的材料,去年毕业生在6月下旬的就业意向率不到一半,就业签约率仅仅1/3多一点,就业落实率未知,而就业满意率则不到40%。显然,在假定这个调查数字有一定代表性的前提下,我国大学毕业生现在的就业形势可以说“非常不容乐观”。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