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产业方向
网络服务无国界。因此,美国公司P2P网络服务的市场边界并不局限在美国本土。从Napster..com、Scour.com、Grokster.com、Streamcastnetworks.com、Aimstar.com这些P2P服务巨头诞生的那一天起,它们力图抢占的市场就天生是世界市场。2000年以来,美国与P2P有关的一系列诉讼正逐步为"准P2P"网络、"完全P2P"网络的运营商、软件开发商创造基本的普通法保障。目前,在"准P2P"网络中,美国一些上市公司提供的收费式会员服务已经开始合法地、大规模地开拓网络版权市场。在"完全P2P"网络中,美国法院也已宣布软件的开发商、网络的运营商都不需承担版权侵权责任,不需甄别和监督终端用户的文件共享活动。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企业用P2P技术大举进攻网络版权市场的大格局已经不可逆转了。
为了抢占数以千亿美元计的全球在线版权市场,我国P2P企业有必要在各类版权产品上力争缔造全球娱乐产业的门户网站,更有必要开发、推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权的P2P软件。另一方面,我国政府也要帮助企业减少获取歌曲、电影等各类版权作品的许可证交易成本,尽量剔除限制我国P2P企业扩张的法律和政策障碍。
* 本文是笔者参加华中财经政法大学举办的“2004年网络著作权保护国际论坛”时提交的发言报告。笔者系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博士,国家知识产权局雇员。本文文责自负。有关本文的意见、评析可以发送到weiyanliang@vip.sina.com
[1] 其英文是peer to peer(直译为:伙伴到伙伴)。这类网络传输的文件内容都存储在终端用户的计算机上。
[2] See John Deep, Petitioner, v. 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 Incorporated, et al., Respondents, viz.:Zomba Recording Corporation, Caroline Records, In-corporated, EMI Christian Music Group, Incorporated, Narada Productions Incorporated, Noo Trybe Records, Inc., Forefront Communications Group, Priority Re-cords, Sony Discos, Inc., UNG Recordings, Inc., BMG Music doing business as RCA Label, Motown Record Company, Loud Records, Hollywood Records, Sony Music Entertainment Inc., Capital Records, Inc., Artista Records, Inc., Interscope Records, Virgin Records America, Inc., BMG Music doing business as Wynham Hill, BMG Music doing business as BMG Entertain-ment, Bad Boy Records, LaFace Records, A & M Re-cords, Inc., Geffen Records, Inc., Island Records, Inc., MCA Records, Inc., Polygram Records, Inc., Universal Records, Inc., 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Columbia Pictures Industries, Inc., Disney Enterprises, Inc., et al.
[3] 上诉书全文见:http://www.internet-defense.org/John-Deep-Aimster-v-RIAA.htm, 2004-5-14.
[4] See Ann Harrison, Network World Peer-to-Peer Newsletter, 07/15/02 Entertainment industry widens net of lawsuits, http://www.nwfusion.com/newsletters/fileshare/2002/01459116.html, 2004-5-14.
[5] 1987年,“动画专家组”(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制定了音频录音数字存储格式MPEG-3,简称为"MP3."。数字MP3文件是通过俗话叫做ripping的过程创造的。Ripping软件通过压缩CD上的音频信息为MP3格式,帮助用户把音频CD直接复制到计算机硬盘上。该格式允许数字音频文件通过电子邮件或者任何其他文件传输协议在计算机之间迅速传输。
[6] Napster通过P2P的文件共享方式帮助MP3文件在用户之间自由传输:Napster允许其用户把存储在个人计算机硬盘上的MP3音乐文件提供给其他Napster用户;它还提供中央索引搜索服务,帮助用户搜寻存储在其他用户计算机上的MP3音乐文件;最后它向搜索用户提供存储相关文件内容的其他Napster用户的互联网地址,使得前者能够从后者的计算机硬盘直接下载MP3文件。这些功能是通过Napster的音乐共享软件实现的。Napster网站免费提供该软件。为了通过Napster系统获得MP3文件,用户必须首先进入Napster的网站下载相关软件。安装软件后,用户就能够进入Napster系统了。第一次使用的用户需要注册一个用户名和口令。如果注册用户想列出存储在他的计算机硬盘上的文件名称到Napster上供其他人下载,他必须首先在自己的计算机硬盘上创建一个向公众[6]开放的用户目录。然后用户把他的MP3文件存储在该目录下。音乐文件名称由用户设定。用户登录后,Napster首先检验用户向公众开放的目录下存储的文件的格式是否正确。如果是正确的MP3文件,文件的名称将从用户的计算机上载到Napster的服务器;MP3文件的内容仍然存储在用户的计算机上。一旦上载到服务器,用户的MP3文件名就存储在按照用户名存储的服务器数据库里。Napster根据该数据库提供中央索引搜索服务。用户在自己硬盘的Napster软件搜索界面填入歌曲名称或者艺术家的名字,软件自动把一个搜索表格传输给Napster服务器,并且自动和服务器搜寻索引中的MP3文件名列表进行对比。Napster服务器提供与搜索表格中输入的词汇相同的相关MP3文件的列表,并且传输该列表给搜索用户。用户点击任何一个选项就可以到另一个用户的计算机硬盘下载相关的MP3文件。Napster的MP3搜索和交换模式引发了网络的P2P技术革命。类似Napster的软件,例如CuteMX、Freenet、Gnutella、iMesh、Scour Exchange等几十种P2P工具应运而生。各国也产生了类似Napster的上百家网络公司。华语歌曲方面,中国国内的P2P产品有Jelawat、toperson等。
[7] 间谍软件分两类,监视型具有记录键盘操作的键盘记录器功能和屏幕捕获功能;广告型与其他软件一同安装或通过ActiveX控件安装,用户并不知道它的存在。
[8] 美国犹他州在2004年3月初通过了反间谍软件法案。该法案禁止下列活动:监视并发送用户信息、向第三方发送个人信息、安装未经许可就出现弹出式广告的软件。该法案从5月3是开始实施。WhenU公司在4月份以该法案威胁言论自由、非法阻碍公司业务活动为由向盐湖城第三巡回法庭提起上诉。
[9] 美国WhenU公司的广告软件与其免费发布的P2P软件捆绑发布。
[10] See Matt Richtel, Entertainment Industry Loses in Net Case,
http://msl1.mit.edu/furdlog/docs/nytimes/2003-04-26_nytimes_morpheus.pdf, 2004-5-14.
[11] 解密技术和P2P传播技术的结合能够更严重地威胁版权市场的生存。版权人也意识到了这种威胁。例如:迪斯尼公司原计划在2001年推出《白雪公主》的DVD版。后来由于担心掌握DVD解密技术的大量用户在互联网上传播非法拷贝,公司放弃了这一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