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经济关系中的决定性因素,技术几乎是生产力的同义语,创造和决定了财富、利益从而各种“权”的内容和总量;作为社会规范的技术则与法律一起,通过调整人们的行为来调整以财产、利益关系为内容的各种“权”之间的关系(包括权利-权力关系、权利-权利关系、权力-权力关系以及作为其表现形式的权利-义务关系、权力-义务关系)。作为经济要素的技术的进步虽然会带来社会的财产总量、从而各种“权”的总量的增加,但这决不意味着社会的每个个体所拥有的财产、利益和相应的“权”的量也必然随之增加。个体在法律上的得失取决于权利/权力比例结构和融技术与法律于一体的社会规则所设定的正义取向。而作为社会规范,技术的进步有可能促进财产、利益和相应的各种“权”的分配和再分配更符合法律所追求的公平、正义――当然,这必须以技术和法律在社会规范层面的良好互动为条件。
法律是形式上主观但包含着客观内容的社会规范,技术是形式和内容都具客观性但可以被人们加以主观运用的社会规范。特定的技术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只要有可能,掌握特定技术的人就会将它的谋利效用推向极至,从而不可避免地损害那些不占有或不掌握特定技术的人的正当权利。法律要体现正义的要求,让每个人得到他/她应当得到的东西――既不允许一个人的所得多于其所应得,也不应让其所得少于其所应得,所以,法律必须基于实现正义的需要遏止对技术优势的滥用。法治国家要优先体现法律的统治。在包括道德、法律、技术在内的整个社会规范体系中,法律作为社会最高规范的地位不可动摇,技术作为规范必须受法律的限制。否则,法治国家就要让位于技术统治的国家了。这在可以预见的时代里显然是不可能、也不应该发生的事情。
【注释】 The Report of the House Committee on Commerce on the 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 of 1998, H.R. Rep. No. 105-551.
朱苏力,《法律与科技问题的法理学重构》,载于《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此处所依据的关于财产、利益、权利 、权力与法的关系的原理,参见童之伟,《再论法理学的更新》,载于《法学研究》1999年第2期。
《恩格斯致瓦 博尔吉乌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版第731页。
【德】哈贝马斯著,李黎等译《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与技术》,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96、123 页。
Lawrence Lessig, The Code Is the Law, available at: http://www.lessig.org/content/standard/0,1902,4165,00.html.
47 U.S.C. §553(a).
47 U.S.C. §605(e)(4).
17 U.S.C. §1002(c). The Audio Home Recording Act (AHRA)已于1994年并入美国版权法。
即《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WIPO Copyright Treaty,缩写为:WCT)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WIPO Performance and Phonograms Treaty,缩写为:WPPT)。
See Art. 11 WCT and Art. 18 WPPT.
The 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of Act of 1998 (DMCA), Pub. L. No. 105-304, 112 Stat. 2860 (Oct. 28, 1998)。
Directive 2001/29/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22 May 2001 on the harmonisation of certain aspects of copyright and related rights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L. 167/10 (EUCD).
§1201(a)(1) DMCA; Art. 6 (1) EUCD.
See §§1201, 1202 DMCA; Art. 6 EUCD.
See §§1201(d)-(j) DMCA; Art. 6 (4) EUCD.
如SunnComm公司提供的MediaMax™CD3,at:http://www.sunncomm.com/index_flash.html;Macrovision先前提供的SafeAudio™技术以及后来提供的CDS 技术,at: http://www.macrovision.com.
见《拯救了唱片行业后,苹果接下来做什么》,http://info.av.hc360.com/Html/001/001/008/40371.htm(last visited on July 28, 2005)。
例如Universal City Studios, Inc. v. Reimerdes, 111 F. Supp. 2d 294 (2000 U.S. Dist.);Chamberlain Group, Inc. v. Skylink Techs., 292 F. Supp. 2d 1040, 1046 (N.D. III. 2003),Lexmark Int’l v. Static Control Components, 253 F. Supp. 2d 943 (E.D. Ky. 2003)等。
即Regional Coding Enhancement. 关于该项技术可参见http://www.dvdtalk.com/rce.html.
“合理使用(fair use)” 实际上是美国版权法中的术语,指不经版权人许可即可使用版权材料的情况。该原则在英国被称为 “合理处理(fair dealing)”。大陆法系与之相仿的制度则是版权的例外和限制。这些制度内容相似,但也存在一些差别。中国《
著作权法》中将其称为“权利的限制”,但合理使用这一术语在中国版权法学界流传甚广。本文为了行文方便,不对这些制度之间的差别进行细究,使用“合理使用”这一术语指代所有这些制度。
关于合理使用究竟是一项权利还是特权的争论,请参考P. Bernt Hugenholtz (ed.), The Future of Copyright in a Digital Environment,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1996.
See, e.g., Tom W. Bell, Fair Use Vs. Fared Use: The Impact of Automated Rights Management on Copyright’s Fair Use Doctrine, 76 N. Carolina L. Rev. 557, 582 (1998).
关于各国,特别是德国对版权人因私人复制而遭受的损失所实行的版权补偿费制度,见罗莉,《评德国的版权补偿费制度及其改革》,载于《中国欧盟知识产权法比较研究》(张玉敏主编),法律出版社2005版。
例如法国的Stéphane P.案和比利时的Michel D.案。该两个案子中的涉案消费者均试图对其合法获取的版权材料进行复制,但由于版权人采取了防复制技术保护措施而无法实施。尽管这两个国家的法律允许私人复制,但他们的要求都遭到了拒绝。Stéphane P.一案中的法庭认为,私人复制不是一项“权利”,不得与版权人对其作品的正常经济开发相冲突,而出售装有防复制机制的作品复印件是一种正常的经济开发。在Michel D.案件中,法官指出,合理使用只是在当事人实施私人复制后可以豁免其遭到起诉,但并不保证其有权实施该行为。See Natali Helberger, It’s not a right, Silly! The private copying exception in practice, available at: http://www.indicare.org/tiki-read_article.php?articleId=48 (last visited on Sept. 4,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