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仿的著作权法边界——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说起
罗莉
【摘要】谐仿是对原作品的嘲弄、讥讽性模仿。谐仿作为人们表达思想和进行艺术创作的一种方式,原则上受
宪法和
著作权法保护。谐仿在西方国家通常享受合理使用抗辩。中国应当将谐仿明确纳入著作权权利限制体系加以规范。
【关键词】著作权 谐仿 合理使用
【全文】
谐仿的
著作权法边界
——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说起
罗莉 (中国政法大学 副教授)
内容摘要:谐仿是对原作品的嘲弄、讥讽性模仿。谐仿作为人们表达思想和进行艺术创作的一种方式,原则上受
宪法和
著作权法保护。谐仿在西方国家通常享受合理使用抗辩。中国应当将谐仿明确纳入著作权权利限制体系加以规范。
关键词:著作权 谐仿 合理使用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发生在陈凯歌和胡戈之间有关后者的视频作品《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侵犯前者对其所导演的电影《无极》的著作权 的纠纷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有替陈凯歌鸣不平的,认为胡戈在《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下简称《馒头》)中大量运用了《无极》中的人物图像,侵犯了前者保护作品完整权等著作权;更多的人则支持胡戈,认为应当给文艺批评一个宽松的环境,其中部分人认为《馒头》构成了谐仿作品,属于
著作权法上的合理使用。遗憾的是这些关于谐仿的评论不仅只言片语,而且在认识上不无偏颇之处。而目前法学界对于谐仿也缺乏系统、深入地探讨。本文将从《馒头》出发,以国外的相关立法和案例为参照,对与谐仿有关的
著作权法问题及其获得
著作权法保护的要件进行详细分析,以期对人们从法律上认识并规范这一行为有所启示,并填补法学理论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一、 谐仿的含义及其存在基础
谐仿翻译自英文“parody” ,是指对原作品的嘲弄、讥讽性模仿。德国最高法庭对谐仿的定义代表了西方法学界的主流意见:客观上,谐仿对原作品的模仿应当保持其风格和态度,不得歪曲;主观上,谐仿对原作品的模仿旨在取笑或者讥讽。
虽然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谐仿还是一个十分陌生的词汇,但其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西方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 谐仿可以以文字、图像、声音及其结合等多种形式表达;谐仿的对象可以是公众人物 、知名作品、 驰名商标 或者特定商品 等。谐仿的出现首先是人们对幽默和讽刺的社会心理需求的产物。拿公众人物开涮、嘲弄权威,古往今来一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谐仿由于直接运用来自被嘲弄、讽刺对象的材料对其进行攻击,也即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具有直观、幽默和入木三分的讽刺效果而尤受欢迎。数字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流行更为谐仿的繁荣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创作谐仿所需要的包括文字、图案、音乐等在内的各种素材大量存在于网络;数字化的材料可以被轻易地剪辑、粘贴、改头换面;更有专门的“谐仿软件(parodyware)”助普通网络用户以一臂之力。于是乎,从西方的parody, 到日本的Kuso, 到台湾、香港的恶搞, 谐仿风行网络世界,成就了年轻人中盛行的娱乐文化,并且开始具有越来越高的经济价值。